宠物狗-宠物猫-pet86宠物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首席村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鱼纲概述

[复制链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3:02:55 | 只看该作者
[url=]鲤科Cyprinidae[/url]
鲤科Cyprinidae,体侧扁,呈棱形,体表多被圆鳞,头不被鳞;唇须1~2对或不存在,上颌仅由前颌骨组成,上、下颔无齿,特有咽齿1~3行,至多不超过8个;下颌骨形大而呈镰形; 背鳍一个,无脂鳍 ,鳔大。种类多,绝大部分栖息于淡水中。分布在世界各地淡水中。本科占鲤形目总数的70%~80%,现有2千多种,隶属200多属,我国有100多属500种左右。
鲤科
(鱼丹)亚科 雅罗鱼亚科 鲌亚科
鲴亚科 鳑鲏亚科 鲃亚科
野鲮亚科 裂腹鱼亚科 鲤亚科
鳅鮀亚科 鲢亚科
¤[url=]雅罗鱼亚科[/url]
雅罗鱼属Leuciscus;daces
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的一属。约有20种,中国有7种。个体最大仅达4千克;体侧扁,较高,腹部圆,无腹棱,背部微隆起;头较短,口端位或稍下位,上下颌无角质边缘,无须,眼较大,侧线完全,鳞中等或较小。背鳍始于腹鳍始点的稍后上方。广分布于欧、亚大陆冷温带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中。多数种类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以底栖水生昆虫或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有时也吃小鱼、陆生昆虫或藻类。绝大多数种类为冷温性鱼,常有由湖溯河产卵洄游现象。在分布区是重要的经济价值鱼类。
  广分布于欧、亚大陆冷温带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中。多数种类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鱼以底栖水生昆虫或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有时也吃小鱼、陆生昆虫或藻类。3龄以上开始性成熟。卵粘性。绝大多数种类为冷温性鱼,常有由湖溯河产卵洄游现象。在分布区是重要的经济价值鱼类。
  雅罗鱼属在中国分布有7种:瓦氏雅罗鱼(见图)分布于黑龙江、辽河、内蒙古岱海、滦河、黄河关中到兰州;图们雅罗鱼分布于图们江;准噶尔雅罗鱼分布于准噶尔盆地;贝加尔雅罗鱼和高体雅罗鱼分布于额尔齐斯河流域和乌伦古河流域。滩头雅罗鱼分布于图们江及绥芬河;珠星雅罗鱼分布似滩头雅罗鱼。后2种有由海边(半咸水区)溯河产卵现象。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s 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青鱼属的唯一种。又称黑鲩、“螺烟青”。体近圆筒形,青黑色,鳍灰黑色。头宽而平扁。口端位,弧形,上颌长于下颌,无须。咽齿臼齿状,但无槽纹。背鳍无硬刺。 侧线完全;鳞中等大小,体背及两侧上半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均呈黑色。淡水鱼,栖息在水的中,下层。 为中国黄河、长江、珠江及黑龙江等平原地区的特产鱼类。主食螺蛳、蚌、蛤等软体动物,也食虾和昆虫幼虫。春末夏初在江河干流流速较高的场所产卵,产卵后又到江湖水域内肥育。冬季至河床深处越冬。个体大,生长迅速,可人工繁殖。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平原水域。肉鲜美,鱼胆有毒。 生长快。2~3冬龄的鱼一般可达3~5千克。最大可达70千克。是中国淡水养殖的主要鱼类——四大家鱼之一。
47#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3:03:29 | 只看该作者
草鱼Clenopharyngodonidellus 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的唯一种。又称白鲩,草根鱼,厚鱼。外形和青鱼相似。 上颌略长于下颌;体呈浅茶黄色,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带灰黄,其他各鳍浅灰色(见图)。体延长,亚圆筒形,青黄色,鳍灰色,鳍片边缘黑色。头宽平,口端位,无须。背鳍无硬刺。梳状咽喉齿二行,适于切断各种水生植物,主要以水草和青草为食 ,栖息在水的中、下层和水草多的岸边。春末夏初在江河上游产卵,生长迅速,可人工繁殖。分布于我国各大水域中。鲜美,鱼胆有毒。为我国主要淡水养殖对象。 
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因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edeye,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的唯一种。又称赤眼鱼,古名鳟。体长,略呈圆筒形,腹圆,后段稍侧扁;头呈圆锥形,吻钝,外形似草鱼;口呈弧形;眼大,近吻端;鳞大,圆形;体背深灰色,腹部浅黄,体侧及背部每个鳞片后缘有黑斑,组成体侧的纵列条纹,眼上半部具红斑,背鳍深灰色,尾鳍后缘呈黑色,其他各鳍灰白。分布于亚洲东部黑龙江到珠江及海南省等江河湖泊区,向西达兰州稍北方,朝鲜西部亦产。为中下层鱼类,喜栖居于江河流速较缓的水域。水上涨时进入小河中。食性杂,以藻类和水生高等植物为主,兼食水生昆虫、小鱼和卵粒以及淡水壳菜等。生长速度慢。为普通食用鱼。此鱼适应性强,危害小,可与其他养殖鱼类混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鳡鱼(鲤科)Elopichthys bambusa,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鳡属的唯一种。又称竿鱼、大口鳡、介鱼、黄钻、虎鱼、横杆子、黄尖、横色、鳡条。大型凶猛性鱼类。体长,其形如梭。头锥形。吻尖长,口端位,口裂大,吻长远超过吻宽。下咽齿扁形,尖端勾状,3行。下颌前顶端有一尖硬的骨质突起,与上颌前端的凹陷相嵌合。眼小。鳃耙稀疏。无须。腹部回。鳞小。侧线鳞100以上。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臀鳍,尾鳍深叉形。体色微黄,腹银白,背鳍、尾鳍青灰色,其余各鳍黄色。鲸鱼是大型经济鱼类,分布很广,全国各大江河、湖泊、大型水库等大水面均产,春秋两季为生产旺季。因其凶猛食鱼,是清野除害的主要对象,人工也不养殖,所以产量逐年减少,北方已不多见。为上等食用鱼。肉细刺少,肉味鲜美香肥,富有营养,每百克肉含蛋白 20.8克、脂肪5.4克。
48#
 楼主| 发表于 2006-10-9 00:36:41 | 只看该作者
¤[url=]鲢亚科[/url]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鲢鱼Hypophthalmichthysnolitrix 亦称“鲢子”“白鲢”。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鲢属的唯一种。体侧扁,最长可达1米余。背部青灰色,腹侧银白色,头长为体长的1/4, 口中等大小、眼下侧位,下颌略向上方倾斜;无须;皮质腹棱自胸鳍基间到肛门;腹部腹鳞前后均有腹鳍,胸鳍末端伸达脂鳍的基底,腹鳍前后具有肉棱,体呈银白色,各鳍均呈灰白色,鳃耙细密,互相交织如海绵状,用以滤取浮游生物,主要以浮游植物为主。为亚洲东部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到海南省及越南北部的特产鱼,在中国西到关中及四川盆地。栖息于水域的中上层。喜跳跃,用网捕捉时能跳得很高 。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天然产量很大。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吃浮游植物为主。可人工饲养。是中国四大家养鱼类之一,生长迅速,疾病少,是优良的养殖鱼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鳙鱼(花鲢)
鳙鱼Aristichthysnobilis 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鳙属的唯一种。又名花鲢、黑鲢、黄鲢、胖头、大头鱼。体侧扁,最长达1米余。口中等大小 ,下颌向上倾斜,无须,眼较小,下侧位。外形和鲢相似,头长为体长的1/3,背侧暗黑,腹侧银白色,体侧有许多黑斑。胸鳍和腹鳍灰白色 ,体侧有许多黑色小斑点,腹部有腹棱,自腹鳍至肛门止,鳃耙细密,但较鲢鱼稀,也互相交织如海绵状,用以滤取浮游生物,但以浮游动物为主(如体长为65CM的鳙鱼,共第一鳃弓上的外鳃耙数目有600多条 ,栖息于水的中上层,生长较快,性情温和:而相同体长的鲢鱼,第一鳃弓上的外鳃耙数目可达1,700条)。胸鳍末端超越腹鳍的基底。性较温和 ,不善跳跃。我国各大水系均产。生长迅速,也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之一。 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合称我国淡水四大家鱼,在中国东部的池塘、水库、湖泊中被广泛放养。
49#
 楼主| 发表于 2006-10-9 00:37:00 | 只看该作者
¤[url=]鲌亚科[/url]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beijing whitebream)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鳊鱼属的1种。又名长春鳊、长身鳊、鳊花。体侧扁,略呈菱形,自胸基部下方至肛门间有一明显的皮质腹棱;头很小、口小,端位,口裂斜,上颌比下颌稍长;无须;眼侧位;下咽齿3行,齿侧扁,顶端略呈钩状;侧线完全;背鳍具硬刺; 背鳍前有一大而光滑的刺,臀鳍长,有29~33根分枝鳍条;尾鳍深分叉;鳔3室,中室最大,呈圆筒状;体背及头部背面青灰色,带有浅绿色光泽,体侧银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边缘灰色。
  在静水或流水中都能生长,一般在中、下层游动和摄食。分布于黑龙江到珠江及海南省等平原区,图们江、鸭绿江及黄河龙门以上皆无。幼鱼多栖居在水较浅的湖汊或水流缓慢的河湾内。冬季群集在水较深的地方越冬。幼鱼主要摄食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的幼虫以及少量的水生植物碎片;成鱼一般在冬季和春初摄食藻类和浮游动物,4~8月摄食水生高等植物、植物种子、湖底植物的残渣,其次是藻类和无脊椎动物。
  5~8月繁殖,6月底至7月初为最盛期,在有流水处产卵。卵浮性,透明,淡青色,卵径0.9~1.2毫米。性成熟年龄因地区而异,长江流域最小,性成熟年龄为2龄,北方为3~4龄。2冬龄鱼的怀卵量为2.8~9.0万粒,4冬龄鱼9.4~26万粒。在天然水体中鳊的鱼苗相当丰富,生长的速度缓慢,最大可到2千克以上。肉味鲜美,脂肪丰富,是中国重要经济鱼类之一,食用以清蒸最佳。
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trian-gular bream,鲤形目鲤科鮊亚科鲂属。又称三角鲂、三角鳊、平胸鳊、乌鳊。中国江河湖泊中较大型的经济鱼类,分布甚广。鲂体侧扁而高,菱形,腹部在腹鳍至肛门具腹棱。头短小,口小,前位,上下颌具坚硬角质。生活于水体中下层,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或石砾并有沉水植物生长的敞水区。生殖季节亲鱼群集于流水处繁殖,冬季则在深水石隙处越冬。幼鱼主食浮游动物。成鱼摄食水生植物。繁殖期在5~6月。3龄性成熟。鲂肉味鲜美,是深受人们喜食的佳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三角鲂(鲤科)Megalobrama terminalis 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的 1种,又名三角鳊、乌鳊。体高,侧扁,头小,呈菱形。其外形特征与长春鳊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三角鲂的上颌与下颌等长,长春鳊的上颌稍长于下颌;三角鲂的腹棱较短,由腹鳍基部起至肛门,长春鳊的腹校长,由胸鳍基部起至肛门;三角纺的头背和作背面为灰黑色,侧面为灰色带浅绿色泽,腹面银灰色,各鳍青灰色,长春鳊整个身体呈银白色;三角鲂每个鳞片中部为灰黑色,边缘较淡,组成体侧若干灰黑色纵纹,长春服则无;三角鲂尾鳍叉深,下叶稍长,长春鳊尾鳍两叶等长。分布于长江和黑龙江流域及广东等地。三角鲂因生长较快,个体较大,最大可达5干克左右,其肉细嫩味鲜美,富含脂肪,是一种较贵重的经济鱼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团头鲂 (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blunt-snout bream) 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的 1种(见图)。又近名武昌鱼,团头鳊。体侧扁,颇高,呈菱形,体长为体高的2.0~2.3倍;胸部平坦,腹部仅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有皮质腹棱;尾柄高而短,头短小,吻圆钝;口端位,口裂宽,上下颌等长;背鳍具硬刺,其长短于头长;臀鳍长,具27~32分枝鳍条;下咽齿3行;鳔3室;体侧鳞片基部灰白色,边缘黑色,在体侧形成灰白色条纹,鳍呈青灰色。原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湖泊中。
  喜生活在静水的中、下层,底质为淤泥并有沉水植物生长的敝水区。4~6月间性腺成熟的亲鱼群集于产卵场,冬季群集在深水处泥坑中越冬。幼鱼主要以枝角类和其他甲壳动物为食;成鱼摄食水生植物,以苦草和轮叶黑藻为主,还食少量浮游动物。4月开始大量摄食,6~10月为肥育期,摄食强度更大,冬季11月起停食。产卵期在5~6月间,产卵场所一般需要具有一定的流水,有茂密的水草,底质为软泥多沙,水深 1.0~1.5米,水温20~28℃,2冬龄性成熟,怀卵量为3.7~10.3万粒。卵粘性,附着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卵径1.0~1.3毫米,卵色浅黄,并带微绿色。受精卵在水温25℃时,约经两昼夜可孵化。生长较快,当年鱼体长可达120~230毫米,最大可长到重3千克左右。肉味腴美,脂肪丰富。食用以清蒸最宜。天然产量不高,现已人工养殖。
  白鲦(Hemiculter leucisculuswhite semiknife-carp)鲤形目鲤科鲌亚科属的1种。又名青鳞子、条、白鲦。体长约70140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米,侧扁,头后背侧轮廓平直,腹侧自胸鳍基部下方至肛门有皮质腹棱;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下咽齿
3行,圆锥形,末端尖钩状;侧线完全,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急剧下弯,成一明显角度,行于体侧下半部,至臀鳍上方又向上弯至尾柄侧中部;背鳍约位于体的中部,具硬刺;臀鳍位于背鳍基后下方,无硬刺;尾鳍分叉深,下叶比上叶略长;体背部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尾鳍边缘灰黑色,其他鳍均为浅黄色。为江河湖泊中习见的小型鱼类。分布于中国东部江河平原区。
  栖于水的中上层,在静水或流水中都能生长和繁殖。从春至秋常喜集群于沿岸浅水区水面游动觅食,行动迅速。潜藏于深水越冬。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饵料,也食藻类及水生昆虫、植物碎屑等。产卵期在56月间,随地区不同略有迟早。在华东1冬龄性成熟,卵巢呈黄色。分批产卵。生殖时期常有逆水跳滩的习性。在水流较缓或静水的浅水地带产卵,卵径为0.51.2毫米,怀卵量0.81.8万粒,卵粘性,附着于水草或石块上发育,但在黑龙江的同种个体却产漂浮性卵。为常见食用鱼。
50#
 楼主| 发表于 2006-10-9 00:38:58 |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翘嘴红鮊(鲤科)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红鲌属。俗称:大白鱼、翘嘴巴、翘壳、白丝、兴凯大白鱼、翘鮊子、鮊刺鱼。体型较大,常见为 2~2.5千克,最大者重达 10~15千克。体细长,侧扁,呈柳叶形。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坚厚急剧上翘,竖于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圆。鳞小。侧线明显,前部略向上弯,后部横贯体侧中部略下方。侧线鳞80~93枚。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背鳍有强大而光滑的硬棘,第二棘最甚。胸鳍末端几达腹鳍基部。臀鳍长大,不分支鳍条3,分支鳍条21~25。尾鳍深叉形。体背浅棕色,体侧银灰色,腹面银白色,背鳍、尾鳍灰黑色,胸鳍、腹鳍、臀鳍灰白色。我国平原诸水系均产,以湖北、安徽和黑龙江省产量最多。每年6~7月份和10-11月份为捕捞旺季。东北地区以冬季上捕捞为主,松花江所产最著名。为大型习见经济鱼类,数量较多。其肉洁白鲜嫩,营养价值较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质 18.6克、脂肪 4.6克,唯多细刺,故有淡水鰳鱼之称,鲜食和腌制均宜。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蒙古红鮊(鲤科)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红鲌属。俗称:红梢子、尖头红梢、红尾巴。体中型,常见者为0.25~0.75千克,最大达3干克。体长侧扁,头稍尖,头背面平,头后背部斜平。下颌比上颌长,口斜裂,后端伸至鼻孔后缘正下方。鼻孔下缘与眼下缘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侧线直,侧线鳞73~79。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背鳍第3根不分支鳍条为光滑硬刺,最长鳍条比头短。胸、腹缩短。臀鳍不分支鳍条3,分支鳍条18~22。尾鳍深叉形。身体上半部浅棕色,下半部银白色,背鳍较暗,胸、腹鳍和尾鳍上叶浅黄色,尾鳍下叶鲜红色。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青梢红鮊(鲤科)Erythroculter dabryi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红鲌属。俗称:青桔子。个体小,一般体长 15~20厘米,体重 150~300克,最大约500克。体侧扁,较薄。头部较小。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斜裂,下颌突出于上颌的前方。眼大。侧线明显、平直。被细小圆鳞。背、腹鳍均具强大而光滑的硬棘。腹棱从腹鳍基部到肛门处。胸鳍末端达到或超过腹鳍起点。臀鳍长,不分枝鳍条3,分枝鳍条23~29。尾柄粗壮。尾鳍宽大,呈深又形。背部青灰色,前部较淡,后部较深,两侧及腹部银白色,各鳍略带浅黄色,尾鳍边缘青绿色。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湖泊、水库均产,春季为捕捞旺季,以5月份产量较多。产量较多。其肉质细嫩,富含营养,但骨刺较硬。家庭食法一般为清蒸、红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红鳍鮊(鲤科)Culter erthropterus 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鲌属。小型鱼,常见体长10~20厘米,最长30厘米。体延长,侧扁。头小。眼大。口小,上位,下颌向上翘,口裂和身体纵轴几乎垂直。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被细小白色薄鳞。自胸鳍基部至肛门腹棱完全。背鳍短小,具粗壮的硬棘。胸鳍末端接近腹鳍。尾柄较长。尾鳍深叉形。背部青绿,微带黄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体例上半部鳞片后缘有小黑斑。尾鳍、胸鳍呈浅黄红色,臀鳍橘红色。
分布极广,全国各主要水系均产。在北方水库,一般7~8月份汛期后即游向河口索饵,为主要生产期。
个体虽小,但产量高,价格低廉,在市场上很受消费者欢迎。家庭多红烧或挂糊炸食。还可加工成罐头,是国内外畅销的商品。
兴凯湖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鲌属。俗称:大白鱼、翘壳、翘嘴白鱼、翘嘴鲌。翘嘴鲌体长,甚侧扁,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为隆起,体背部接近平直。口上位,下颌很厚,且向上翘,口裂几乎成垂直。眼大,位于头的侧下方。下咽齿末端成钩状。腹鳍基至肛门间有腹棱;背鳍具强大而光滑的硬刺;尾鳍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略呈青灰色,两侧银白,各鳍灰黑色。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平时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体的中上层,游泳迅速,善跳跃。以小鱼为食,是一种凶猛性鱼类。雌鱼3龄达性成熟,雄鱼2龄即达成熟,亲鱼于6-8月在水流缓慢的河湾或湖泊浅水区集群进行繁殖活动。产卵后大多进入湖泊摄食或在江湾缓流区肥育。幼鱼喜栖息于湖泊近岸水域和江河水流较缓的沿岸,以及支流、河道与港湾里。冬季,大小鱼群皆在河床或湖槽中越冬。
翘嘴鲌分布甚广,产于黑龙江、辽河、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台湾、珠江等水系的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中。翘嘴鲌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江河、湖泊中天然产量不少。肉白而细嫩,味美而不腥,一贯被视为上等经济鱼类。其营养成分为: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8.6克,脂肪4.6克,热量116千卡,钙37毫克,磷166毫克,铁1.1毫克,核黄素0.07毫克,烟酸1.3毫克。
相传唐代有位皇帝南巡,御舟行至湖北江凌府界内时,忽有一尾大白鱼跃出水面,落在御舟之甲板上,只见鱼儿活蹦乱跳,阳光照射,银光熠熠,逗人喜爱。皇帝令御厨烹饪,品尝之后,对白鱼的美味大为赞美,从此,江陵府产的大白鱼就被列为贡品。大诗人杜甫在其诗中曾形容“白鱼如切玉”,可见白鱼历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
春夏季捕获之白鱼,全鱼可入药,其肉性味甘、温,有开胃、健脾、利水、消水肿之功效,治疗消瘦浮肿、产后抽筋。
51#
 楼主| 发表于 2006-10-9 00:39:41 | 只看该作者
¤[url=]鲤亚科[/url]
鲤鱼Cybrinuscarpia 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的一种。体延长,稍例扁,口下位,有二对口须,咽喉齿三行,有发达的咀嚼面,背鳍、臀鳍均有硬刺,最后一硬刺的后缘均具锯齿。 背鳍基长大于体长的1/3,背鳍和臀鳍均具一带锯齿的粗壮硬刺;身体背部灰黑色,侧线的下方到腹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部淡白色而成年鱼近金黄色,背、尾鳍基部微黑,雄鱼的尾鳍和臀鳍呈橙红色。底层栖息。杂食性。适应性强。产粘性卵,粘附在鱼巢上(鱼巢有用水草或棕桐等扎制而成,放在水内待其产卵)。 生长迅速,生活力强,能耐高温和污水,为池塘、稻田等处的主要养殖对象。常见的有镜鲤,其皮肤光滑,有少数大型鳞片覆盖在侧线和背腹部。红鲤的皮肤呈红色或间有黑色斑点。革鲤体裸露无鳞,呈绿黑色。
多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的底层和水草丛生处。能耐寒、耐碱、耐缺氧,可在各种不良环境的水域中生存。在春季生殖后,转入肥育期,大量摄取食物,冬季游入深水底层越冬,入春后又转趋活跃。以底栖动物为主要食料,如螺蛳、蚌、蚬和昆虫的幼虫等,也食水草和丝状藻类。为暖温带鱼类。鲤是中国分布最广泛的鱼类。因其生活力强,生长迅速,食料来源广,能在静水中繁殖,食用价值高,多脂,味鲜美,而成为中国最早的养殖对象。经过长期人工选择,已培育出许多养殖品种,如红鲤、团鲤、肉鲤、呆鲤、荷包鲤、芙蓉鲤、镜鲤、丰鲤等。
鲤鱼性情温顺,但它们行动敏捷,柔中有刚。一旦有危险临头,它们会使出“鲤鱼打挺”绝招,将尾部卷向头部,然后用力挺直身体,像弹簧一样跳起来,逃脱厄运。
  鲤鱼种类很多,但鲤鱼之间很友爱,从不互相残杀。在神话故事里,鲤鱼是勇敢坚贞的象征。鲤鱼食性杂,除了螺和昆虫的幼虫外,还吃水生植物。如果你在鲤鱼群附近听到“嚓嚓”的声音,那就正是它们在用咽喉齿研磨植物性食物。冬天到来时,鲤鱼会藏在泥底或躲在腐朽叶间,以躲避寒冷。鲤鱼还有特殊的声音感知器官,当有人接近或拍手时,它们就会露出水面。
  据考证,一亿多年前,鲱(fēi)鱼的祖先有一部分进入淡水,逐渐变成了今天的鲤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建鲤(鲤科) Cyprinus carpiovar Jian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的一种。又名建鲤。为长体型,比野鲤背高、体宽,但比常见的杂交鲤体长。体色为青灰色,较泛白,比野鲤的色略淡,不像荷元鲤、岳鲤及丰鲤那样发黄。适合我国各地区多种养殖方式饲养,已在 20多个省(市、区)推广养殖。生产季节与其他杂交鲤一样,根据南北气候的不同略有差异。建鲤是以特定的荷包红鲤和沅江鲤为亲本,采用家鱼选育、系间杂交及染色体组工程(雌核发育)等综合育种的新工艺,经六代定向选育育成的良种。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合多种养殖方式饲养、抗病力强、易起捕、含肉量多、肉质好,以及能自繁自育,不需杂交制种,可降低成本、节约劳力,便于推广等优点。据各地养殖的情况反映,建鲤的生长速度比其它杂交鲤快30~40%,只要适时繁殖、养好乌仔、抓紧分塘、强化培育(大规格更花鱼种)、提早放养,当年即可养成食用鱼。
由于建鲤体型健美,含肉量高,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今后将成为鲤鱼市场的当家品种。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鲫Carassius auratus;crucian carp 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鲫属的一种。身体似鲤,但体较扁而高;头小,眼大,无须,背部青褐色,腹面银白色,口端位,无须,咽喉齿一行,背鳍基部较长,背鳍、臀鳍均具有带锯齿的粗壮硬刺。为广布、广适性鱼类,遍及亚洲东部寒温带至亚热带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稻田和水渠等水体,以水草丛生的浅水湖汊和池塘为多。生活力强。食物包括浮游生物、底栖动鲫物及水草等。繁殖力强。在华东、华南 1龄可达性成熟。
鲫为中小型鱼类,一般在250 克左右。肉质细嫩,味鲜美,是重要的食用经济鱼类。生活在不同环境和水系的鲫 ,其性状和体色都会有一定的变异和分化;特别是经过养殖 、选育,产生很多品种,成为人们喜爱的观赏鱼类——金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金鱼gold fishes
由鲫长期人工培养和选育出来的一类观赏鱼。依其外部形态和亲缘关系的远近 ,可归纳为5大类型 :①普金鲫型(草金)金鱼 。体形和鳍与金鲫相同或尾鳍延长。有红、白、红白相间、玻璃和五彩等花色。主要有红鲫和燕尾两型,红鲫是金鱼的祖先。②文金鲫型(文金)金鱼。体短而圆;眼球不凸出;有背鳍;臀鳍和尾鳍都成双叶。体色多为红、红黑、红白、紫和五彩等。品种曾达60个以上。可分为文鱼(纹鱼)、虎头、高头、朱顶紫罗袍、鹤顶红、珍珠、玉印头、翻鳃、粉色牡丹、文鱼球等,其中著名种有鹤顶红、虎头及珍珠等。③龙金鲫型(龙睛)金鱼。龙睛自古被当作金鱼的正宗。体短;眼球发达,凸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出于眼眶外;有背鳍;臀鳍和尾鳍,均呈双叶。体色多为红、红黑和红白杂斑等。品种曾达50个以上,分为凤尾龙睛、墨龙睛、喜鹊龙睛、玛瑙眼、葡萄眼、灯泡眼、虎头龙睛、龙睛球、龙睛翻鳃等。其中以墨龙睛和虎头龙睛最珍贵。④蛋金鲫型(蛋金)金鱼。金鱼中的另一大类,体短,圆似鸭蛋;眼平直,不凸出于眼眶外;无背鳍;臀鳍和尾鳍都呈双叶。品种曾达70多个,可分为红蛋、蛋球(绒球蛋)、凤蛋、宝石眼、元宝红、裙边红、齐鳃红、粉面、隐砂红、宝石印、翻鳃、狮子滚球、水泡眼 、狮子头、鹅头等,其中以水泡眼、狮子头、鹅头、蛋球等为名贵品种。⑤龙背金鲫型金鱼。体短;眼球凸出;无背鳍 ;尾鳍呈双叶。可分为朝天龙(望天眼)、龙背、龙背灯泡眼、虎头龙背灯泡眼、蛤蟆头等,其中以龙背灯泡眼较为名贵。
52#
 楼主| 发表于 2006-10-9 00:40:02 | 只看该作者
¤[url=]野鲮亚科[/url]
野鲮Labeoninae;labeonine fishes, 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鱼类的通称。中国有17属约40种(包括亚种)。体长,侧扁或前段近圆筒形;吻皮向头腹面的后方扩展,当口关闭时盖在上下颌的外面,形成外口前室(大部分属);上唇存在或消失,下唇与下颌分离(个别属不分离);口下位;须1~2对或缺如;背鳍无硬刺;臀鳍分枝鳍条一般为5根;尾鳍叉形;侧线完全;下咽齿3行或2行。广分布于中国秦岭以南各水系,远至东南亚、南亚及非洲。该亚科的华鲮属是中国特有属,共有11种和亚种。个体较大,生长快,成为中国南方主要经济鱼类之一。肉味鲜美。常见的种类有华鲮、桂华鲮、鲮、云南盘鮈等。
  鲮(Cirrhina molitorella;molar-pharyngo-teeth beard-labeo)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鲮属的1种。又名鲮公,土鲮鱼。
  体梭形,侧扁,腹部圆,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头短,吻圆钝,吻皮下垂覆盖于上唇基部,边缘光滑;上唇发达,边缘具裂纹,与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颌分离;口下位,呈一横裂,只在口角处稍下弯;下唇和下颌分离,边缘和外面近边缘处有1条狭带,具肉质细乳突;上下颌角质化;须2对,吻须粗壮,口角须短小;下咽齿3行;背鳍分枝鳍条12~13根,臀鳍分枝鳍条5根;尾鳍深分叉;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在胸鳍基部后上方有8~9片鳞的基部为黑色,聚成为1块长菱形斑。幼鱼尾鳍基部中央有一黑色斑点。
  土鲮鱼分布于珠江水系、海南省、台湾省、韩江、闽江、澜沧江和红河。
  栖息于水温较高的水体内,水温在14℃以下即潜入深水,不太活动;低于7℃即出现死亡。为江河中下层鱼类,偶亦进入静水水体。以藻类为主要食料。也吃一些高等植物碎屑、水底腐殖物和吞食少量浮游动物。
  生殖时期较长,从4~5月开始,可延至8~9月,以洪水期产卵为多。2冬龄期性成熟,多在河流的中、上游产卵。在天然水体中可长到2~2.5千克,产量较大,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珠江流域早已作为养殖对象。肉味鲜美。
  铜鱼 (Coreius heterodon;brass gudgeon)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铜鱼属的1种。又名金鳅,退鳅。因体黄铜色而得名。
  体长,前段近圆筒状,尾柄部侧扁;头小,近锥形,吻尖,短而突出;口小,下位,口裂狭窄,呈马蹄形,口角具有1对粗长须;眼很小,侧上位,眼径小于鼻孔;背鳍短小,臀鳍位置较前,背、臀鳍基部两侧具鳞鞘;胸、腹鳍中等长,基部处覆盖多数小而不规则的鳞片;尾鳍宽阔,分叉不深,上下叶末端尖;鳞片较小;侧线完全;体背金黄色,稍带闪光,体上侧具多数浅灰黑的小点,腹部白色略带黄,鳍垦浅灰色,边缘黄色。多见于长江水系的干支流和湖泊中,黄河下游也有分布。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一般生活于水体底层,喜集群,常栖息于流水环境中。冬季成群生活于深沱或有岩石的深水区,开春到流水中产卵。产卵后至秋季又回到中下游及湖泊中肥育和越冬。主要以底栖软体动物为食,也食高等植物碎片、藻类和一些水底无脊椎动物。
  产卵期一般是在4~5月间。通常产卵于急流中。卵呈浅蓝灰或灰绿色,卵径1.8~2.0毫米。3龄性成熟,怀卵量4~20万。卵随水漂流而逐渐发育。生长速度较快,是长江上游主要捕捞对象之一。肉肥味美,是上等食用鱼之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圆口铜鱼(鲤科) Coreius guichenoti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铜鱼属的1种。又名方头水密子、肥沱、水密子、金鳅、圆口、麻花。圆口铜色与铜鱼外形相似。其主要区别是:圆口铜鱼吻较宽圆,口宽,呈弧形;胸鳍特别长,后伸远超过腹鳍起点;体呈浅古铜色。分布于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以及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中,每年春季为捕捞旺季。肉质细嫩、肥美,蛋白质含量19.3克,脂肪食量3.2克。是群众喜爱的上等鱼。
53#
 楼主| 发表于 2006-10-9 00:40:22 | 只看该作者
¤[url=]裂腹鱼亚科[/url]
  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mountiancarps)鲤形目鲤科的1亚科。约11属近100种,中国有10属62种,通称裂腹鱼。体延长,略侧扁或近似圆筒形;身被细鳞或裸露,但在肛门和臀鳍的两侧各有1列特化的大型臀鳞,在两列臀鳞之间的腹中线上形成1条裂缝,因而名为裂腹鱼。仅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青海的青海湖裸鲤(湟鱼)、云南的大理裂腹鱼(弓鱼)和新疆塔里木河的扁吻鱼(大头鱼)、虎鱼等,都是著名的地方特产鱼类。
  由于高原地区,冬季冰冻时间长,即使夏季,水温也很低,因此裂腹鱼类多蛰居杂食,以至体鳞逐步退化,下咽齿行数趋于减少,口须也因丧失作用而消失。一些无须,下咽齿1~2行,身体裸露的种类分布于高原中心的湖泊和江河缓流之中;另一些具须和细鳞、下咽齿3行的种类则生活于高原周围的江河急流中。在这种严峻环境中生活的裂腹鱼生长缓慢,性成熟较迟,繁殖力低。个体较大的种类,需经6~9年体重才能达到0.5千克,一般要3~4龄才能性成熟,而雌鱼怀卵量仅3000粒左右。雌鱼产卵于用尾部在河滩沙砾上掘成的坑中,受精卵沉入坑内孵化。裂腹鱼虽然生长慢,繁殖力低,但由于高原鱼类区系组成简单,敌害少和种间竞争不激烈,所以目前多种群还较繁盛。裂腹鱼类的卵均有毒,必须在100℃高温5分钟后,毒蛋白方能破坏。食用时应注意。
  根据中国西藏北部发现的化石证明,裂腹鱼类可能是在第三纪的晚期起源于原始的鲃亚科鱼类。
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 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的一种。为中国青海特有种。又称湟鱼。体长而稍侧扁,头锥形,吻较尖;口下位,口裂弧形,较大,下颌无角质边缘,无须;除胸鳍上至侧线下有3~4行不规则鳞片,臀鳍两侧有发达臀鳞外,身体其余表面裸露无鳞;体背黄褐或灰褐色,腹浅黄或浅灰色,体侧有大块规则暗斑,鳍带浅红色。属适应高原半咸水环境的冷水性鱼类。平时在青海湖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水区活动觅食,冬季冰冻期到深水区越冬。每年3~4月成鱼开始生殖洄游,进入青海湖附属河流在淡水中产卵。繁殖季节为3~7月,雌鱼怀卵数随个体大小而异,平均1.6万粒。成熟卵淡黄色,略具粘性。当水温为13~18℃时,5~6天孵出幼鱼。幼鱼孵出后成群游动,常聚于多水草的河口和湖泊浅水区,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成鱼主食水生昆虫及腐烂的植物碎屑等。生长缓慢,一般11~12龄鱼体重仅达500克 。最大可长至10千克左右。由于青海湖中敌害少,种群较繁盛,为青海唯一的经济鱼类,通常冰冻或制成鱼干外销。繁殖期的卵巢及卵均含毒蛋白,食之令人腹泻,经100℃高温5分钟后可破坏毒蛋白,食用时应注意。腹腔内肠系膜上富含脂肪,可提炼工业原料用油。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重口裂腹鱼(鲤科)Schizthorax (Racoma)davidi 鲤形目 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的1种。又名重口、细甲鱼。个体较大,一般体长40厘米,体重 1~2干克。体延长侧扁。头锥形。口下位,马蹄形,横裂。下唇发达,分三叶,中叶细小,侧叶宽阔。须2对,其长度为头长的1/3。鳞细小。胸部自腮峡以后有明显鳞片。在臀鳍和肛门的两侧各具一列较大的臀鳍并形成腹部中裂缝。背鳍棘细弱,后缘具锯齿。通体白色,尾鳍浅红色,胸鳍、臀鳍基部浅红色,鳍条部褐色。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嘉陵江,峨江和防江水系的峡谷河流中,春季为捕捞旺季。肉质肥美,富含脂肪,捕捞最大个体可达10干克,是产区重要食用鱼,产量仅次于齐口裂腹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齐口裂腹鱼(鲤科)Schizthorax prenanti 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的1种。又名齐口、细甲鱼。一般个体0.5~l干克,最大可达4~5干克。体延长,稍侧扁。吻圆钝。口宽,下位,横裂,两唇褶整齐。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对,约与眼径等长。鳞细小。胸部自鳃峡以后具有明显的鳞片。在臀鳍和肛门的两侧各有一列较大的臀鳞,在两列臀鳞之间的腹部中线上形成一条裂缝。背鳍刺弱,后缘光滑或具少数锯齿。体背灰色,腹侧银白色,尾鳍红色。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岷江及大渡河水系,春季为捕捞旺季。肉质细嫩肥美,是产区重要经济鱼类。
54#
 楼主| 发表于 2006-10-9 00:40:54 | 只看该作者
¤[url=](鱼丹)亚科[/url]
  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chinese hook-snout carp) 鲤形目鲤科(鱼丹)亚科马口鱼属的1种。又名桃花鱼。为小型鱼类,成鱼体长仅100~200毫米;体延长,侧扁,口大,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两侧凹陷,恰与上颌相吻合;性成熟的雄性个体臀鳍条显著延长,吻部、胸鳍和臀鳍上具有发达的追星,分布于从黑龙江到珠江的亚洲东部诸流域。多生活在山溪流水之中。性凶猛、以昆虫、小鱼等为食,幼鱼嗜食浮游生物。在华东,性成熟早,1冬龄即可成熟。3~6月间繁殖。此时雄鱼的头部、胸鳍及臀鳍上出现白色珠星,体色也更加鲜艳。在某些山区种群数量较大,有—定经济价值。
¤[url=]鲴亚科 Xenocyprininae[/url]
  鲴亚科 (Xenocyprininae ;xenocyprid carps)鲤形目鲤科的 1亚科。有4属27种。为中小型鱼类,体长可达600毫米;体侧扁,前腹圆,多数种类肛门到腹鳍基间有或长或短的皮质腹棱;口下位,下颌前缘横形,呈薄锋状;下咽齿1~3行,主行多6~7枚,侧扁且细长;背鳍有或无光滑的硬刺;臀鳍分枝鳍条8~13;尾鳍叉形。除背鳍无硬刺的软口鲴属18种产于东欧到伊拉克外,其余背鳍有硬刺的3属均产于中国东部黑龙江到元江诸水系。
  分布于亚洲东部从黑龙江到红河的广泛水域中。栖息于水的中下层。以硅藻、丝状藻类、高等植物碎屑、腐殖质等为食,也吃少量浮游动物。多数种类生长较快。在江河、湖泊中产量较大,为常见食用鱼类。有些种类在流水中产弱粘性或漂流性卵。有些种类产粘性卵,能在湖泊、水库中自行繁殖。在长江中、下游,产卵期为4~6月。
  中国有鲴属、圆吻鲴属和逆鱼属3属9种。常见的经济种类有银鲴、黄尾鲴、细鳞斜颌鲴、圆吻鲴和逆鱼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鲤形目鲴亚科鲴属的1种。又名黄尾、黄片、黄姑于、红黄尾、黄板、黄昆刁。一般体长20厘米左右,最大可达40厘米。体重250~400克。体长,侧扁,背腹部隆起,呈纺锤形。头尖。口小,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被薄而圆的细鳞。侧线鳞62~68。腹部在肛门前方有不明显的棱鳞。背鳍第1、2鳍棘粗壮,第2棘尖长。背微黄色,体侧及腹部白色,背、胸、腹、臀鳍鲜黄色,尾鳍艳黄色,深叉形。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也是江南一带重要的养殖品种。生长较快,为江湖中一种常见的中、小型鱼类,天然产量丰富,为普通食用鱼类之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 鲤形目鲴亚科鲴属的1种。又名密鲴、银鲹、刁子、黄姑子。一般体长15~20厘米,体重200~350克。体延长,侧扁。头短,吻钝。口小,下位,横裂。上下颌具角质边缘。侧线较平直、明显,侧线鳞53~64枚。无腹棱或在肛门前方有极不发达的腹棱。体青白色,后部银白色。鳃盖膜上有一明显的橘黄色斑块。背鳍有硬棘,灰色,胸鳍橘黄色,尾鳍深叉形,暗黄色。分布自辽河至珠江各主要水系,产季多在5~6月份。南方不少地方已进行人工养殖,一般多在秋季捕捞。生长较快,在江河、湖泊中的天然产量很大,尤其是在江河的中、上游产量较多,为食用经济鱼类之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 鲤形目鲴亚科鲴属的1种。又名沙姑子、黄片、板黄鱼、黄皮、黄条。体侧扁,背部较高。头小,吻钝。口小,下位,横裂成弧形。下颌有较发达的角质边缘。腹棱明显,自腹鳍基部直达肛门。侧线较平直,侧线鳞74~84枚。背鳍有硬棘,起点与政鳄基部相对,距吻端较至尾鳍基为近。尾柄较宽,尾鳍深叉形。体银白色,背部灰黑色。背鳍灰色,臀鳍淡黄色,尾鳍橘黄而后缘黑色,其他各鳍灰白色。分布广,从黑龙江流域到珠江流域均有。是江西、湖南、湖北三省重要的养殖品种,在产量中占有相当比重。生长快、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是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圆吻鲴Distoechodon tumirostris 鲤形目鲴亚科圆吻鲴属的1种。又名青片、扁鱼。一般体长20~25厘米,体重250~500克。体略侧扁。吻钝,向前突出。口极宽,横裂。下颌具锐利而发达的角质边缘。下咽齿2行。侧线鳞72~82。腹部圆,无腹棱。尾柄宽大,尾鳍中间截形,两边缘斜上翘,呈新月牙形。体被微黑色,腹侧淡白色,胸鳍黄棕色,其他各鳍色较淡。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不少地方已开展人工养殖。生长较快,为普通食用鱼类之一。
5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9 00:41:48 | 只看该作者
¤[url=]鳑鲏亚科[/url]
  鳑鮍亚科(Rhodeinae;bitterings) 鲤形目鲤科的1亚科。本亚科鱼类通称鳑。为小型淡水鱼类,最大不过180毫米;体呈卵圆形或菱形;头短,口小;须1对或无;臀鳍始于背鳍基下方,背、臀鳍颇长,有或无硬刺;背鳍分枝鳍条8~18根,臀鳍7~15根;腹鳍腹位;尾鳍叉状;侧线鳞完全或不完全;下咽齿1行;鳔有鳔管,分2室,前短后长,肠管盘绕形状独特,不作回拆走向,而是逆时针走向,并盘卷成圆形或椭圆形。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中国、朝鲜及日本。仅鳑产于欧洲及小亚西亚;在中国约有5属21种,除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套地区及许多内陆河湖外,几遍及各江湖。常见的有高体鳑和大鳍鲐等,而黑龙江鳑和细鳞鳑在中国仅见于东北。
  繁殖习性特殊。生殖时期的雌鱼出现产卵管,卵由产卵管直接产在蚌体内,并在那里受精发育。雄鱼婚饰明显,色彩分外鲜艳。可以养殖供作观赏。
鰟鮍鱼,鲤形目鲤科鳑鮍亚科鳑鮍属的1种。 体侧扁,卵圆形,腹部无棱,背鳍和臀鳍均较长。是淡水小型鱼类。雌鱼在生殖期间有长的产卵管插入河蚌的外套腔中,产卵于其中,雄鱼则随其后排精。分布广,我国各地淡水中均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骨尾白鲑是属于骨鳔目鲤科的几种淡水鱼,在欧洲和北美比较常见,是一种很好的饵鱼,较大的种类也是垂钓和食用鱼。欧洲白鲑虽然并不鲜美,但不少人还是喜欢垂钓,特别是河里的白鲑。大的白鲑体重可达7—8千克,身长可达60厘米。它们什么都吃,吃的最多的是昆虫、植物和小的鱼类。
  北美洲的许多种鲤科鱼都叫白鲑。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溪白鲑和双斑美。溪白鲑产于北美东部和中部水流缓慢的溪流中。上体呈蓝色,下体呈银白色,背鳍的根部有黑色的斑点。成年的溪白鲑体长约30厘米,它们又叫作角白鲑,因为雄性到生殖期头上会长出触角状物。双斑美?是一种产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到怀俄明河南部地区以及亚拉巴马较大河流中一种常见的鲤科鱼。其特点是,到繁殖季节的时候,雄鱼的头上长出圆锥形的角状突。它们的背部呈蓝色,两边呈绿色,腹部颜色较淡。体长大约15—24厘米,栖息在清澈的河流中。
  骨尾白鲑在科罗拉多河水系中,现在数量非常稀少,属濒危动物。
康浪白鱼 生活于云南抚仙湖的特有鱼类,勇于在狂水恶浪中畅游,水下60米都有它的踪迹。以捕食浮游动物为主,兼食小鱼和鱼卵。体细长,眼大,嘴尖,全身银白色。1龄可达性成熟,6-8月繁殖盛期时,亲鱼集群到湖畔冲刷地或沟洞泉水处产卵,卵粘附在砾石和其它附着物上。渔民利用这一习性,已创造出了人工车水捕鱼这一渔具渔法,巧妙地把鱼诱入竹笼,车水捕鱼已成为旅游景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叶唇鱼属鲤科,叶唇鱼属,是产于北美洲西部地区河流中的几种食用鱼。它们是北美洲鲤科鱼中最大的鱼种之一,嘴大,体长,样子像梭子鱼。叶唇鱼是贪婪的肉食鱼类之一,也是人们喜欢的垂钓鱼。科罗拉多河中的叶唇鱼,也有人叫它白鲑鱼,可以长到1.5米长,36千克重。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异,科罗拉多叶唇鱼数量逐年减少,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属濒危动物。
56#
 楼主| 发表于 2006-10-9 00:42:13 | 只看该作者
¤[url=]鲃亚科[/url]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中华倒刺鲃(鲤科)Barbodes (Spinibarbus)sinensis鲤形目 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的1种。又名青波、乌鳞、青板。体稍侧扁,腹部宽国,头小略尖。口亚下位,马蹄形。须2对,颌须长,吻须短。背鳍硬棘粗壮,最后一根硬棘后缘有锯齿。背鳍基部之前有一埋于皮下的平卧倒刺。被大圆鳞,体侧鳞片有明显的黑色边缘。胸、腹、臀鳍棘坚硬。背鳍、腹鳍及臀鳍后半部的鳍条间膜为黑色。尾鳍深又形,尾鳍基部有一黑色斑点。背部黄绿色,腹部灰白色。
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附属水体,尤以上游分布较广,产量较多,江河捕捞为2~8月份。
肉质细嫩、味美,每百克向含蛋白质 17.3克,脂肪5.1克,钙、磷、铁的含量也较高,为人们所喜食,是产区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家常食用多清蒸、红烧,用中华倒刺鲃烹制的芹黄鱼丝为川菜中名菜之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白甲鱼(鲤科)Varicorhinus(Onychostoma)simus,瓜溜、圆头鱼、腊棕。体长而稍侧扁,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头短阔。吻圆钝。口下位,横裂,上、下唇愈和,唇后沟仅限于口角处。上颌未端达眼前缘下方。下颌具角质边缘。体长13厘米以下的幼鱼具颌须一对,成鱼须退化。侧线较直、明显,侧线鳞46~49。背鳍外缘微凹,鳍棘具锯齿。尾柄较高。尾鳍深叉形。体银白色,背部微黑,背、臀、尾鳍边缘淡红色。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和长江以南各水系。春季为捕捞旺季,秋后有小旺季。
为地区性经济鱼类,在长江上游渔获量较多。其肉质细嫩,富含脂肪,蛋白质及钙、磷、铁含量也较高。家庭食用多以红烧、清蒸为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南方白甲鱼(鲤科) Varicorhinus(Onychostoma)gerlachi,香榄鱼、滩头鲮、石鲮、红尾榄。中等体型,常见体重250~1000克。体长,稍侧扁。头短宽,吻圆钝。口颇宽,横裂,扩展至头腹面的两侧。下唇仅限于口角。下颌外露,具角质缘。成色无须。侧线细小,不明显。背鳍棘粗硬,后缘具锯齿。胸鳍小。尾柄极细长。尾鳍深叉形,末端尖细而长。体银白色,尾鳍鳍缘淡红色。分布于珠江、元江、澜沧江和广西、海南岛各水系。肉嫩,多脂,味美,为地区性主要经济鱼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小口白甲鱼(鲤科)Varicorhinus(Onychostoma)lini ,红尾子。个体较小。体长,稍侧扁。头短,圆钝。口较小,下位。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对,吻须1对细小,颌须1对较长。鳞中等大。侧线完全,平直地伸入尾柄中央。尾柄较细。背鳍有带锯齿的硬刺。体银白色,背部灰黑,尾鳍稍红。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产区小型经济鱼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唇鱼(鲤科)Semilabeo notabilis,没六鱼、木头鱼、岩鲮、圆鲥、异鱼、峨里鱼。中型个体,常见体重 1~2于克,最大 5干克。体长,圆筒形,腹部平,尾柄侧扁。吻圆钝。口下位。吻皮厚,下包盖住上颌,边缘平,其上布满整齐的角质乳突。上唇消失,下唇厚,内弯,前缘为密布小乳突的三角区。须2对,均细小,颌须常退化。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其长远超过头长。鳞片大。侧线平直,行于体中线。体灰黑色,腹部乳白,各鳍深灰。
为广东、广西的重要养殖对象,福建也有养殖,一年四季均产,1月份为捕捞旺季。
体肥肉嫩,为珍贵经济鱼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岩原鲤(鲤科鲤亚科原鲤属) Procypris rabaudi,岩鲤、黑鲤、墨鲤、岩鲤巴。体略高,背部隆起,腹部圆。头小,呈圆锥形。口稍下位,马蹄形。唇厚,20厘米以上的大个体表面有显著的突乳,小个体不明显。须2对。背鳍、臀鳍有粗壮的硬刺,其后缘带锯齿。背鳍长,外缘平截,基部被鳞鞘。胸鳍末端接近或达到腹鳍起点。尾鳍深叉形,两叶末端尖。头部及体背部深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深灰色,尾鳍后缘黑色。生殖期间雌雄鱼头部均出现珠星。
分布于长江上游和中上游的干支流内。一年四季均可捕到,但以春季为生产旺季。
岩原鲤最大个体可达10干克左右。其体厚、体腔小,出肉率高,肉质细嫩,刺少,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6克、脂肪45克及钙、磷、铁等矿物质,为L等经济鱼类。干烧岩鲤在正宗川菜中享有盛名。
57#
 楼主| 发表于 2006-10-9 00:54:26 | 只看该作者
[url=]鳅科 Cobitidae[/url]
鳅科 Cobitidae体呈筒状,鳞细或退化,上颌边缘仅由前颌骨形成,咽喉齿1排,齿数常较多,有6至8或更多的须,其中常有一或两对吻须,一或两对颌须,还常有鼻须或颐须。胸鳍与腹鳍均不向左右平展。鳔形小,外包以骨质壳。本科鱼的最大耳石在椭圆囊中。有三---六对或更多的须。鳔的前端被包在骨质囊内,后部细小游离。我国常见的有泥鳅体呈棍状,口小,马蹄形,口周围有触须五对,尾鳍圆形,线细小。多生活在淤泥小。离水时,能用口吸入空气进行肠呼吸(肠壁薄,血管分布多),余下的空气和血液中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从肛门排出。食底栖无脊推动物。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淡水中;是常见的小型食用鱼类。现在也发展为养殖对象。此外常见的鳅科鱼类有花鳅和长薄鳅等。
全世界计有2亚科,包括沙鳅亚科、条鳅亚科,约有18属110种左右(Nelson, 1994)。为淡水底栖小型鱼类,各种水域均有分布,但以具水流之环境较多。多数种类均具有肠呼吸的能力,能自空气中呼吸,因而可存活于低氧的水域。夜行性为,主要以水生昆虫和其它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但亦摄食植物碎屑及浮游生物等。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及其附近之岛屿,非洲摩洛哥与衣索比亚亦有分布。
  泥鳅是一种身体细长的鱼,浑身上下一般粗细。它的全身滑溜溜的,富有粘液。泥鳅身上没有大片的硬鳞,只有一层几乎看不到的细小鳞片。它的尾巴上长着圆形的鳍。这样的体形非常适合在水中泥底钻来钻去。泥鳅虽然是鱼,但离开水照样能生活。因为它除了像一般鱼一样有鳃,可在水中自由呼吸以外,还有更好的呼吸器官——皮肤和肠子。泥鳅的肠子通常前半段用来消化食物,后半段用来呼吸。观察泥鳅在水中的活动情况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当你看到泥鳅上下翻腾不时跃出水面,很可能就要下雨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泥鳅
¤沙鳅亚科
  沙鳅亚科 (Botiinae;sand loaches)鲤形目鳅科的1亚科。世界有3属42种,中国有3属27种。通称沙鳅。体长而侧扁,头侧扁。吻尖。体被细鳞,颊部有鳞或裸露。眼侧位,眼下刺分叉或不分叉。口下位,呈弧形。须3对或4对,其中吻须2对,聚生于吻端,口角须1对,在颏下的1对须有时为1对突起所取代或缺如。骨鳔囊是由第二椎骨横突的背、腹支与第四椎骨横突的腹助和悬器构成的;鳔前室部分为骨质或全为骨质囊所包;游离的鳔后室发达或退化。侧线完全。尾鳍分叉。臀鳍分枝鳍条5根。分布范围东至中国黑龙江和日本,西至巴基斯坦,南至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为淡水中小型底层游泳鱼类。
  中国是沙鳅类最丰富的国家,现知有27种,副沙鳅属和薄鳅属是特有属。体长一般为 150~250毫米,长薄鳅体长可达 400毫米以上,是沙鳅类中最大的种。常见的种类有花斑副沙鳅、中华沙鳅和长薄鳅等。
¤条鳅亚科
  条鳅亚科 (Noemacheilinae;stone loaches)鲤形目鳅科的1亚科。约4属,115种,通称条鳅。体长,侧扁或圆柱形,体长一般150~200毫米;头侧扁或平扁,体被细鳞或部分被鳞,有的全身裸露无鳞;眼较小,侧上位;侧筛骨无变形的眼下刺;口下位,口裂弧形;须3对,其中吻须2对,分生,呈1行排列;口角须1对;鳔前室包于骨质囊内,此囊是由第二椎骨横突的背、腹支和第四椎骨的腹肋和悬器共同组成的;游离的鳔后室退化或存在。侧线完全或不完全或缺如;尾鳍圆形、截形、浅凹或叉状;峡鳃很宽;鳃孔狭小;臀鳍分枝鳍条为5根,少数为6根。广布于欧洲、北非和亚洲,较集中分布于中国、东南亚、南亚和西亚。中国是条鳅类最丰富的国家,现知有10属约61种和亚种。其中高原鳅属是本类群中最大的属,约有40种和亚种,为青藏高原的主要鱼类之一。
  条鳅类为底栖性鱼类,似鲇高原鳅为条鳅类中最大的种,体长可超过600毫米,重1.5千克以上。生活适应能力特别强,有些高原条鳅在小水体里能生长繁殖。中国西藏阿里地区海拔5200米高的龙木湖产有斯氏高原鳅,这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高的一种鱼。广西武鸣县起风山太极洞内地下水中生活着两眼完全退化的无眼平鳅,全身半透明而略带肉红色,内脏及脊柱红色,眼眶内充以脂肪球,各鳍无色。云南个旧地下河中也有两眼完全退化的个旧盲条鳅。常见的条鳅类有美丽小条鳅、纵纹北鳅、横纹条鳅和斯氏高原鳅。
个旧盲高原鳅,生活于离地表400m左右的地下溶洞中,周围环境黑暗,洞内常年水温17℃左右,水呈弱碱性,水流湍急,水质清澈.水体环境狭小,仅为1-2平方小水潭中。靠发达的触须,探索水中浮游生物,吞食水生昆虫,浮游生物等。鱼小,体长,身体裸露无鳞,无眼。鲜活时,身体隐现白色,半透明,可见淡红色脊椎,鳃盖透红,各鳍透明,发达的触须呈放射状伸展,鼻瓣竖起,好象随时监测环境中的动态,对周围的震动十分敏感,一旦碰击水面,则迅速潜逃。由于长期生活于地下黑暗的环境中,眼退化,对光无反应。俗称盲鱼。 特有种,仅分布于中国云南个旧卡房芭蕉箐的地下河中。列为云南省二级保护动物。
58#
 楼主| 发表于 2006-10-9 00:55:03 |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中华花鳅Cobitis sinensis,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体延长,侧扁,背缘及腹缘平直。头部扁而小。吻突出而稍尖。眼小,上侧位,眼前线的下方具有一基部分叉的小棘。口小,下位,呈马蹄形。须5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颏须2对。体被细小圆鳞,头部无鳞;侧线不明显,纵列鳞140-170。各鳍均无硬棘,背鳍软条 3(不分枝软条)+ 7(分枝软条);臀鳍3(不分枝软条)+ 5(分枝软条);腹鳍1(不分枝软条)+ 6-7(分枝软条);尾鳍圆形。体背侧淡褐色,腹侧为淡黄色,眼下至上颌处有一斜走的黑色线纹。体侧的上半部及背部具有数列明显的纵走黑色斑块,延伸至尾柄的基部。尾鳍具4-5列垂直排列的黑色斑纹,基部上方具有一明显黑点。 常见于低海拔,水质较清之河川、湖泊砂泥底之浅水域。以滤食砂泥中之植物碎屑、藻类及其它小生物为生。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大鳞副鳅,鳅科条鳅亚科副鳅属,体延长,前段略为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形,背缘线平直;尾柄有皮质隆起而与尾鳍相连。头部稍侧扁,近似圆锥形。吻突出而稍圆钝。眼小,上侧位,无眼下棘。口小,下位,呈马蹄形。须5对,短于头长之半;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颏须2对。体被细小圆鳞,头部无鳞;侧线不明显,纵列鳞98-120。各鳍均无硬棘,背鳍软条 3(不分枝软条)+ 5-7(分枝软条);臀鳍3(不分枝软条)+ 4-5(分枝软条);腹鳍1(不分枝软条)+ 6(分枝软条);尾鳍圆形。体背侧灰褐色,腹侧为淡黄色,体侧散布不规则的黑色细小斑点,或连成线纹;背鳍、臀鳍及尾鳍具深色细点。广泛栖息于各种水体,但以富植物碎屑与淤泥的静水域或缓流水域较多。具环境之适应力及耐污力颇强,具有肠壁呼吸的功能,能在水中溶氧不足时,直接吞吸空气。杂食性,以水生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碎屑、藻类等为时。
∷[url=]平鳍鳅科[/url]
平鳍鳅科,
头与体的前方平扁,腹面平直;胸鳍与腹鳍均向左右平展,其最外侧的数个鳍条不分枝,有些内侧的数个鳍条亦均不分枝。眼下或眼前均无刺。口下位,上颌的边缘由前颌骨形成;咽齿1列。至少有须3对,包括吻须及颌须。鳃孔小,鳃膜不与峡部相连,无假鳃。体被圆鳞;侧线存在。鳔多退化,分为左右两室,被包于骨质囊中。全世界有2亚科,包括腹吸鳅亚科(Nemacheilinae)及平鳍鳅亚科(Balitorinae),共约37属,470种以上(Nelson, 1994)。 为淡水底栖小型鱼类,主要栖息于山涧急流中,或高山湖泊和河流,或峡谷急流,或溶洞暗河中。主要以水生昆虫和其它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但亦有摄食藻类、植物碎屑及浮游生物者等。 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及其附近之岛屿 。
59#
 楼主| 发表于 2006-10-9 00:55:27 | 只看该作者
[url=]裸吻鱼科Psilorhynchidae[/url]
  裸吻鱼科(Psilorhynchidae;mountain-nakes- nout fishes) 鲤形目的1科。仅1属4种,通称裸吻鱼。为小型鱼类。体长,体呈圆筒形,腹面平坦。头低,吻端扁而薄;偶鳍宽大平展,前部具2根以上不分枝鳍条,外形与平鳍鳅科鱼类相似,但吻部及口角无触须,故名为裸吻鱼。分布于尼泊尔、印度、不丹、中国及缅甸、恒河、雅鲁藏布江水系的山区。中国仅有平鳍裸吻鱼1种,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的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支流中。
  裸吻鱼在骨骼和外形结构上表现出大量鲤科鱼类的特征,显然是由原始的鲤科鱼类适应急流环境而特化形成的一个分支,发生时间应在晚第三纪青藏高原隆升之后。
60#
 楼主| 发表于 2006-10-9 00:55:59 | 只看该作者
新鳍鱼亚纲 Subclass Neopterygii
  • 脂鲤目
脂鲤目
鳡脂鲤科 琴鲤科 间齿鱼科 无齿脂鲤科 上口脂鲤科
红脂鲤科 大鳞脂鲤科 胸斧鱼科 栉鳡科
脂鲤科
[url=]脂鲤科[/url]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短盖巨脂鲤 Colossoma brachypomum脂鲤目脂鲤科的1种。又名淡水白鲳,淡水鲳。体 侧扁,盘状,形似海产银鲳。背部较厚,头较小,口端位,眼中大。背部有脂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尾鳍上叶稍长于下叶,边缘呈黑色。体呈银灰色,胸、腹、臀鳍呈红色,体被细小圆鳞,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略呈锯齿状的棱鳞。
淡水白鲳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1985年引入广东等地进行人工养殖,目前已在广东、浙江、福建、河南等近10个省(市、区)进行商业性养殖生产。该鱼生存水温在10~42C,最适水温为28~30C。可单养也可同家鱼混养。生产季节与青、草、必相近,一般放养时间为5~6月份,商品鱼起捕上市为9~10月份。
淡水白鲳是热带和亚热带食用和观赏兼备的大型热带鱼类,它除了具有罗非鱼的优点外,还有比罗非鱼生长快,耐低氧、易捕捞等特点。据池塘单养试验,放养个体10~20克,经 120~150天饲养,平均个体在500克以上。长至 1500克以后,生长速度较慢,因此,养至1250~1750克作为商品鱼价值最高。淡水白鲳可用汽车、轮船和飞机进行长距离活鱼运输,一般运输成活率都很高。该鱼肉质细嫩鲜美,属名贵淡水鱼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et86宠物论坛

GMT+8, 2024-5-16 10:22 , Processed in 0.23280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