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狗-宠物猫-pet86宠物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首席村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鱼纲概述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2:56:19 | 只看该作者
多鳍目(Polypteriformes)

多鳍目(Polypteriformes)仅有多鳍鱼科1科,分多鳍鱼属与芦鳞属2属,共11种。为淡水硬骨鱼类的原始类型,被硬鳞,具喷水孔以及其他原始性状。

体延长,近圆筒形,略宽。口大,上下颌均具细齿,腭骨有倒“V”字形的宽齿带。喉板1对。鼻孔1对,有较长的鼻管。无内鼻孔。眼小。鳃孔大。背鳍由5~18个分离的特殊小鳍组成,每小鳍由1“鳍担骨”支持;硬刺及1或多根鳍条。胸鳍基部具有发达的肉叶,其上被覆细小鳞片,其内为1软骨板和2骨条,向外有很多“鳍担骨”支持鳍条,向内连至肩胛骨和乌喙骨;腹鳍短;臀鳍亦短小,靠近尾鳍;尾鳍圆形,外观为对称状,属于非典型的矛型尾鳍(diphycercal)。鳔分2叶,多分隔,似肺,前端开口于食道的腹侧。心脏有动脉圆锥、后大静脉。肠内有退化的螺旋瓣。无泄殖腔前者分布于热带非洲的尼罗河,后者产于刚果河等河流中。

  栖息于温暖的浅湾和沼泽地带。耐受力强,即使在缺氧条件下也能生存。性凶猛,成鱼主要捕食鱼类。一般在7~9月产卵,卵附着在水草上发育,亲鱼有护卵护仔的习性。幼鱼有外鳃;背、尾鳍相连,特别高大,背鳍分成多数小鳍;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32#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2:56:36 | 只看该作者
幅鳍亚纲

幅鳍亚纲 Subclass Neopterygii,包年括90%的现代鱼类,全世界有2万多种,结构较高等。主要特征:鳞片为圆鳞或栉鳞。骨化程度高;鳃间隔消失。心脏不具动脉圆锥,有动脉球。肠内无螺旋搀。正型尾。化石在侏罗纪发现,以后大量发展,逐渐取代了全骨类,成为新生代的优势种类。

幅鳍亚纲分类的依据主要如下:
1.鳞片的种类(圆鳞或栉鳞)及鳞式,如鲤鱼的鳞式为34—38 5/8表示鲤鱼的侧线鳞数为34—38枚,自侧线至背鳍起点基部的横列鳞为5枚(分子)。自例线至臀鳍起点基部的横列鳞为8枚(分母)。
2.背鳍上有无硬刺(棘),用大写罗马数字表示。
3.鳍式:鳍条数目因种类不同而异,如鲤鱼的鳞式为D.II。
4.腹鳍的位置有腹位、胸位。喉位之分。
5.骨化程度的高低 。6.鳔管的有无。
7.韦氏骨的有无。8.中乌喙骨的有无。
9.咽喉齿的数目及排列。

辐鳍亚纲是鱼纲中最高等的种类,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鱼类中数量最多,经济价值最高的一总目。

主要特征是:
①体表被圆鳞或柿鳞(有少数种类无鳞)。
②骨骼高度骨化,具有特殊的单个犁骨、续骨、尾舌骨、齿骨及隅骨等。
③奇鳍鳞质鳍条的数目与骨鳍条数目相等。
④动脉圆锥退化,代以动脉球。
⑤肠内不具螺旋瓣。
⑥有嫖,与食道相通或不相通。
⑦大脑半球不发达,中脑及后脑发达。
⑧卵巢与输卵管相连,输尿管和生殖导管分开或形成共同管,开口于肛门后方。
⑨正型尾鳍。

幅鳍亚纲
      骨舌鱼总目
      海鲢总目
      鲱形总目
      骨鳔总目
      原棘鳍总目
      巨口鱼总目
      灯笼鱼总目
      棘鳍总目
33#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2:56:48 | 只看该作者
骨舌鱼总目

骨舌鱼总目
      骨舌鱼目  
      骨舌鱼亚目
      驼背鱼亚目
      长颌鱼亚目

骨舌鱼目 (Osteolossiformes;bonytonguefishes)(狼鳍鱼类)

      骨舌鱼目 (Osteolossiformes;bonytonguefishes)骨舌鱼总目的1目,现生存有3亚目5科约20种。口上位或端位,上颌缘由前颌骨和上颌骨构成。副蝶骨、两颌与舌具发育良好的齿。鳔与内耳相连或否。如有腹鳍,则为腹位;胸鳍位低;无脂鳍;背鳍小或中等,位于体之中部或后部;臀鳍一般位于体之后部或与尾鳍相连。体被圆鳞,具侧线。

  除月眼鱼科分布于北美洲外,均为热带淡水鱼类。在中国,仅台湾有驼背鱼科的驼背鱼的记载恐不可信(沈世傑,1984)。骨舌鱼科广布于南美、非洲、澳大利亚以及亚洲;个体最大的是南美亚马孙河的巨骨舌鱼,长达4米,重约200千克。雌鱼有口腔孵卵习性的巩鱼属2个种,产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非洲尼罗河的异耳鱼属用植物筑成特殊的巢产卵;栖息热带非洲淡水中的蝶齿鱼科的蝶齿鱼是体内受精,可把精子保存在母体内,供以后各次产卵受精之用。
34#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2:57:05 | 只看该作者
海鲢总目
  海鲢总目 硬骨鱼纲中较低等的1目,本目有2亚目3科5属11种。体呈纺锤形,侧扁,体被圆鳞;有完整的侧线;有中喙骨、后匙骨;鳍无鳍棘;无脂鳍和韦伯氏器;鳃孔宽。背鳍1个;偶鳍基部有数片腋鳞;尾鳍深叉形。在生长过程中,有变态发育,仔鱼有叶状幼体阶段。
  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偶尔进入咸淡水或淡水。中国有3科3属3种,即海鲢科海鲢属的海鲢;大海鲢科大海鲢属的大海鲢和北梭鱼科北梭鱼属的北梭鱼。都生活在热带和温带的海洋。为了追捕食物,海鲢偶尔也进入河内。大海鲢在产卵期间能洄游到岸边,卵和仔鱼被水流带到距岸较近的浅水处,以后仔鱼和幼鱼再回到深水处。肉味鲜美,很受人欢迎。

海鲢总目
      海鲢目
      背棘鱼目
      鳗鲡目

海鲢目 (Elopiformes;tenpounders)
      
海鲢亚目
            海鲢科
            大海鲢科
            北梭鱼亚目
            北梭鱼科  
            北梭鱼亚科
            长背鱼亚科

¤海鲢亚目

∷海鲢科


      海鲢 (Elops saurus; pacific tenpounder)海鲢目海鲢科海鲢属的 1种(见图)。体长约 280毫米,最大个体达73.5厘米。体长,呈棒状。头略长,腹面有一喉板。眼大。脂眼睑宽。口前位。上、下颌等长。两颌具绒毛状细牙,牙群窄带状。鳃孔大,假鳃发达。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体被小圆鳞。侧线鳞97~107。背鳍条20~23;臀鳍条14~16;尾鳍深分叉。体背深绿色,体侧和腹部白色;各鳍淡黄色;背鳍和尾鳍的边缘为黑色;胸鳍末端有许多黑色小斑点。分布于南海和东海,及太平洋南部。

  栖息于近海,也常进入港湾和河口。以虾类等为食。仔鱼有变态发育。肉味鲜美,为人喜爱。

∷大海鲢科


      大海鲢(Megalops cyprinoides;smalltarpon)海鲢目大海鲢科大海鲢属的1种。成鱼体长260毫米左右。体长形,侧扁,背、腹缘近于平行,腹部圆,头下有一块喉板。眼大,脂膜窄,眼间隔平。口上翘,下颌突出向上。牙绒毛状。鳃孔大,无假鳃。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体被大圆鳞;头和鳃盖无鳞。侧线鳞42。背鳍条18,其最后一鳍条向后延长呈丝状,到臀鳍基的后上方;臀鳍条26;尾鳍深叉形。椎骨67~68。体背深绿色,侧线至腹部为银白色,各鳍淡黄色,背鳍、尾鳍的边缘以及胸鳍的末端散有小黑点。分布西达非洲南岸,南达大洋洲,东达波利尼西亚,北达日本。在中国的南海、东海岸之海口、汕尾、厦门沿海曾有捕获。
  
      为暖水性近海中上层集群性鱼类。栖息于热带和温带海域。有时也进入江河。食小鱼和虾类。仔鱼有变态发育。肉味鲜美。

北梭鱼亚目

∷北梭鱼科Family Albulidae

      北梭鱼科Family Albulidae ,体延长呈亚圆筒形,稍纵扁,腹部圆。吻突出。口中大,腹位。体被小圆鳞,头部无鳞。分二亚科,北梭鱼亚科(Albulinae):具喉板;鳃被架10-16;侧线鳞数66-84;背鳍短,鳍条数16-21;脊椎骨数69-80;上颌及基舌骨无齿;全世界计1属2种。长背鱼亚科(Pterothrissinae):不具喉板;鳃被架6;侧线鳞数85-112;背鳍长,鳍条数55-65;脊椎骨数约107;上颌每侧6-7枚齿;全世界计1属2种 。沿岸砂泥地之底栖性者,大多栖息在河口或内湾等浅水域,亦有出现在珊瑚礁外围之砂地。群游性。他们利用尖吻来挖掘砂泥中之食物,以蛤、各种蠕虫及甲壳类等为食。

∵北梭鱼亚科



      圆颌北梭鱼,海鲢目北梭鱼科北梭鱼亚科北梭鱼属的 1种。体延长,稍侧扁。口下位,腹缘钝圆。眼具脂睑。下颌较上颌短,上下颌、锄骨均具细齿。体被圆鳞,头部无鳞片;背、臀鳍之鳍膜皆覆一长形鳞片;胸鳍及腹鳍基部上方具大形腋鳞,下方具小形腋鳞;侧线发达,鳞数为70-80。单一背鳍,位于体中央,但狭首幼鱼期时背鳍位于体后近尾部;腹鳍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下方:臀鳍短小,接近尾鳍基部。体色银白,背部略灰暗。主要栖息于沿岸沙泥底栖性鱼类,常于浅水域之内湾活动,以挖掘捕食沙泥地中之无脊椎动物,臼齿可磨碎食物之硬壳。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之温热带水域 。
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2:57:52 | 只看该作者
背棘鱼目Suborder Notacanthoidei

背棘鱼目
      海蜥鱼科
      背棘鱼科
      离颌鱼科

∷背棘鱼科Family Notacanthidae  

      背棘鱼科(Family Notacanthidae ),体延长,稍侧扁,尾部长而侧扁,尾端尖细,呈鳗形。头具明显感觉孔。口小,下位;吻端圆。鳃孔宽,与狭部分离;鳃被架5-13;鳃耙发育良好或缺乏。上下颌具齿或无齿。鳞小,鳞列数多于50。背鳍部分在肛门后上方,基底短者,则具鳍条9-12,前方具一弱棘,或是基底长,具分离之硬棘6-41和不明显的鳍条,甚至无鳍条;左右腹鳍靠近,由皮膜相连;臀鳍基底长,起始于肛门后缘而延伸至尾端,前方为游离棘,后为鳍条;胸鳍位高;无尾鳍。深海底栖性鱼类,栖息于大陆棚斜坡较深处,栖息深度在200-3500公尺间。主要以甲壳类及其它底栖动物为食或是以底部沈积物为食。具有狭首形幼鱼期。某些种类成熟的雄鱼具有发育良好的嗅觉器官,据推测是可以利用费洛蒙的气味来寻找配偶。分布于世界各热带、温带海域。



      长吻背棘鱼 (Notacanthus abbotti),海鲢目背棘鱼科背棘鱼属的1种。体延长,如鳗形,偏扁。尾部呈带状,尾端细尖。吻端圆,显著突出。口小,下位;齿细小。体被小圆鳞。背鳍仅具分离之硬棘,共XII-XIII;臀鳍基底长,前部为分离棘,共XVII-XXII,后部软条与尾鳍相连;腹鳍小,具鳍条III-IV+6。体一致为白色而略带暗色素斑。深海鱼类,栖息深度在250公尺以上。生态习性不详。 分布于西太平洋区,由日本至菲律宾海域。
36#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2:58:22 | 只看该作者
鳗鲡目 Anguilliformes

鳗鲡目(Anguilliformes;eels)一般无腹鳍,若有时(化石)腹位。体长蛇形。无中乌喙骨。无后颞骨。上颌缘由前上颌(实为前上颌骨与筛骨以及有时还有犁骨互相愈合之骨)及上颌骨组成,上颌骨通常具齿。无基蝶骨。眶蝶骨若有时通常成对。鳃孔狭窄。鳍无硬刺或棘;背鳍及臀鳍均长,一般在后部相连续;胸鳍有或无。体无鳞,如有时为细小圆鳞。鳔若有时具鳔管。脊椎骨数多,可多达260个。大多数种产于东海、南海,仅极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河流中。

  生殖时远离海岸,常把卵产在深海中。卵为浮性。发育中有变态现象,仔鱼带状,称叶状幼体,无色透明,在漂流接近沿岸过程中逐渐变态,有伸长期、收缩期及稚鱼期3个阶段。种类不同,其变态形态与时间各不相同。个别种类营寄生生活,如寄生鳗科的寄生鳗寄生在某些大型鱼类的体腔内。体中等大。但康吉鳗也可长过3米,重达65千克。多数种类为次要经济鱼类。化石种类起源于上白垩统。

鳗鲡目
  鳗鲡亚目
  囊喉鱼亚目


¤鳗鲡亚目
  鳗鲡科
  康吉鳗科
  异鳗科
  蚓鳗科
  奇康吉鳗科
  新鳗科
  油康吉鳗科
  海鳝科
  月尾鳗科
  合鳃鳗科
  前肛鳗科
  寄生鳗科
  蛇鳗科
  鸭嘴鳗科
  蠕鳗科
  锯犁鳗科
  线口鳗科
  颈鳗科
  大头鳗科

∷鳗鲡科Anguillidae

  鳗鲡科Anguillidae,鳗鲡目鳗鲡亚目的1科。体细长呈圆筒形,背、臀、尾鳍相连,各鳍均无鳍棘。头部圆锥形,体有鳞退化后埋于皮中,排成斜行。鳃盖骨发达,鳃孔显著。舌明显。齿针状。胸鳍发达。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主要生长地为温、热带水域,能自由出入咸淡水,一般在淡水中生长。亲鱼在秋季降入深海产卵,卵受精后发育成透明的柳叶状小鱼(也称细头鱼),经变态发育后为成鱼状,进入淡水中生长。常见的为鳗鲡亦称“白鳝” “青鳝”等。能用皮肤来辅助呼吸,因此能离水生活一段时间。是上等食用鱼。



  鳗鲡(Anguilla japonica;common eel)鳗鲡目鳗鲡亚目鳗鲡科鳗鲡属的1种。又名日本鳗鲡、白鳝、青鳝、风鳗。体长最大可达1.3米。体鳗形,前部近圆筒状,后部侧扁。吻短钝而平扁。前鼻孔近于吻端,短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方,不呈管状。眼位于头前部,中等大小。眼间隔约等于眼径。两颌及犂骨均具细齿。鳞小,埋于皮下,呈蓆纹状排列。侧线完全。体上多粘液。奇鳍互连;背鳍始点至臀鳍始点间距小于头长。脊椎骨112~119块。体上部黑绿色,腹部灰白色。仅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和越南北部。在中国北起鸭绿江,南至海南省,东起台湾省,西至长江上游的岷江、陀江、嘉陵江及金沙江,几乎遍布所有江河湖泊。

  鳗鲡为降河产卵洄游鱼类,原产于海中,溯河到淡水内长大,后回到海中产卵。推测其产卵场在北纬30度以南和中国台湾的东南附近,水深400~500米,水温16~17℃,含盐量30‰以上的海水中。1次性产卵,1尾雌鳗1次可产浮性卵700~1000万粒。卵小,直径1毫米左右。10天内可孵化。孵化后仔鱼逐渐上升到水表层,以后被海流漂向中国、朝鲜、日本沿岸。孵化后的一年开始溯河,冬春季节在近岸处变成白苗。白苗随着色素增加,成为黑苗。到溯河后期,仍混杂着白苗、但以黑苗占多数。至秋季,只有少量稚鳗仍可溯河。一般雄鱼久居河口成长,而雌鳗到淡水中生长。中国海岸线漫长,各海区大都是暖流流经和达到的边缘海,水文条件良好,所以形成了中国鳗鲡溯河期长,分布广,数量多的有利条件。鳗苗溯河期,从南到北差异很大:台湾省为中国溯河最早的地区,每年11月开始,12月到翌年2月为溯河盛期;闽南与广东沿海,12月开始溯河,翌年2~3月为盛期;闽北、浙江地区1月开始溯河,3~4月进入盛期;苏鲁区一般于3月中下旬开始溯河,4~5月进入盛期;冀辽区4~6月为溯河期。

  雄鱼3、4年成熟,雌鱼2、3年成熟。雌鳗只有降河入海期间,性腺才能发育成熟。在秋末(8~9月间)大批雌鳗接近性成熟时降河入海,并随同在河口地带生长的雄鳗至外海进行繁殖。

  食料以小鱼、蟹、虾、蚯蚓、水生昆虫和甲壳动物为主,少数个体亦吃少量高等水生植物碎屑。冬季和降河洄游期间不摄食。肉质细嫩,味美,尤含多量脂肪,营养相当丰富。过去靠天然苗进行养殖,近年来已展开人工孵化的研究。

  花鳗 (Anguilla marmorata;marbled eel)鳗鲡目鳗鲡亚目鳗鲡科鳗鲡属的1种,又名鲈鳗。最大个体可达35千克。体形似鳗鲡,吻圆钝,眼间隔宽平,稍大于吻长。唇褶宽厚。鳞排列呈席纹形鳞群,鳞群互相垂直交叉,隐埋皮下。侧线中位,侧线孔明显。奇鳍互连;背鳍低而长,始点与臀鳍始点间距大于头长。脊椎骨100~110块。体灰褐色,腹面白色,体及鳍上具云状花纹,并有大小均匀的灰黑色斑点;背鳍和臀鳍后部边缘黑色。是世界上鳗鲡属中分布最广泛的1种,北至南朝鲜济州岛,东至小笠原群岛,南至南太平洋的马克萨斯群岛,西至非洲东海岸的纳塔尔。在中国,自钱塘江至海南省各江河水系中都有分布。栖息于河口、山涧、溪谷和水库的石隙洞穴中。性凶猛,常在夜间活动,以小鱼、虾、蟹等为食。为降河产卵洄游性鱼类。在中国福建九龙江,每年3~7月在河溪中营穴居生活。当10~11月刮西北风时节,即开始往河口移动,入海产卵。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为珍贵食用鱼类。

∷蠕鳗科Echelidae;worm eels

  蠕鳗科 (Echelidae;worm eels)鳗鲡目鳗鲡亚目的1科,世界有8属约40种,通称蠕鳗。蠕鳗体鳗形蠕虫状。吻短,上颌突出。口裂伸过眼后方。眼小或大。前鼻孔位近吻端具短管,后鼻孔位近于眼具瓣膜。舌附于口底。齿1行或多行,有时呈带状,有些种类具犁骨齿。鳃孔很小。体无鳞。奇鳍互连;背鳍起点在鳃孔前方或远后方,或在肛门上方附近;胸鳍发达,或仅存痕迹或完全消失。肛门位体前半部,但远离鳃裂后方。体淡色。分布于中国南部以至南洋群岛与美国火奴鲁鲁(檀香山)。中国有2属:虫鳗属和油鳗属。栖息于热带海中或珊瑚礁中。

∷海鳗科Muraenesoceidae

 海鳗科 (Muraenesocidae;pik congers)鳗鲡目鳗鲡亚目的 1科,约有2属14种,通称海鳗。体长一般约0.5~1.5米,大的可达2米。体细长,躯干部近圆筒状,尾部较侧扁,无鳞。口大;舌窄小,附于口底。上下颌延长,具强尖锐齿。犁骨部中间具1行大形犬齿,有些种类呈三角形。后鼻孔不具缘瓣。鳃孔宽大。背、臀、尾鳍相连、胸鳍发达。 头长眼大,鳃孔显著,鳃盖发达。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

  为暖水性的底层鱼类,一般喜栖息于水深50~80米泥沙底海区,有季节性洄游。主要以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等为食。性凶猛,贪食。晴天,风平浪静,海水透明度大时,多栖居于泥质洞穴内而减少取食活动。每当风浪大,水质混浊时,多四处觅食,尤以日落黄昏至凌晨时更加活跃,游动迅速。食物以虾、蟹、小鱼、章鱼为主。产卵期一般在3~7月,怀卵量约 18~120万粒,产卵场多在泥或泥沙处。

  中国有2属5种:海鳗属的海鳗和山口海鳗的下颌无横卧牙,海鳗侧线孔140~153个,在中国各海区均有分布;山口海鳗侧线孔 128~134个,仅分布于南海和东海。鹤海鳗和原鹤海鳗的下颌具向外横卧牙,鹤海鳗头长约为胸鳍长4.1倍,仅分布于南海;而原鹤海鳗头长约为胸鳍长3.2倍,分布于南海和东海。细颌鳗属的细颌鳗体侧扁,尾部短于头与躯干部的合长,犁骨牙细小,前鼻孔不呈短管状,分布于南海和东海。海鳗科鱼类中,以海鳗、山口海鳗数量多、产量大,是重要的食用经济鱼类。肉质细嫩,含脂肪量高;鳔可作鱼肚,为名贵食品。除鲜销外,还可制成各种罐头或加工成鳗鱼鲞,是国内外市场的畅销食品。


  海鳗 Muraenesox cinereus鳗鲡目鳗鲡亚目海鳗科海鳗属的1种。体长近似圆筒状,后部侧扁,一般体长35—60厘米、体重1000—2000克,大者长达1米多、重10千克左右。头长而尖,口大,口裂达眼后方。上颌长于下颌,舌附着于口底不能活动,两颌牙强大而锐利,每侧均具3行牙。眼大呈卵圆形。全身光滑无鳞。侧线明显,侧线的感觉孔上有白色小点。背部银灰色、个体大的呈暗褐色,腹部近乳白色。背鳍及臀鳍边缘呈黑色。无胸鳍。背鳍、臀鳍与尾鳍连接,被有厚的皮膜。两颌与犁骨牙皆为1行。体侧暗色横带18~22条。暖水性小型鳝鱼,一般体长250~430毫米。栖息于近岸浅海。为我国产海鳝类中习见种。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均产之。


  鹤海鳗Muraenesox talabonoides鳗鲡目鳗鲡亚目海鳗科海鳗属的1种。两颌牙锐利。下颌牙4行,第一行牙向外倾斜,闭口时外露,犁骨牙3行,中央l行强大。体无鳞。鳃孔大。暖水性凶猛鱼类,游泳迅速。渔获物一般体长500毫米以上,为我国广东沿海习见经济种类。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只见于南海。
37#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2:58:41 | 只看该作者
∷前肛鳗科  


前肛鳗 Dysomma anguilIaris Barnard 鳗鲡目鳗鲡亚目前肛鳗科前肛鳗属的1种。尾部特长。肛门位于胸鳍后下方。上颌牙绒毛带状,下颌牙细尖1行,犁骨牙1行,3~4个。舌不能活动。背鳍、臀鳍与尾鳍发达。暖水性小型鳗鱼。一般体长150~450毫米,栖息于沿岸浅海,有时进入河口一带。为广东沿海习见种。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

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蛇鳗科 Ophichthyidae

  蛇鳗科 (Ophichthyidae;snake eels)鳗鲡目鳗鲡亚目的1科,有49属约230种,通称蛇鳗。中国约有12属30多种。蛇鳗体细长似蛇状。吻尖,突出。口裂大,后端达眼下方或后方。眼小。前鼻孔位于上唇前部上方或吻端突出部分的腹面,呈短管或缘瓣;后鼻孔常位于眼下或眼后。舌附于口底,牙尖锐,锥形或颗粒状,排列成带或行。鳃孔侧位或腹位。背、臀鳍不相连;胸鳍发达或否,退化或消失;无尾鳍,尾端尖秃。 常见种类有产于东海和南海的尖吻蛇鳗、鳄形短体鳗及中华须鳗。

  栖息于暖湿带及热带海洋到近岸浅水区,个别种类进入河口及淡水中。穴居于泥沙底质的低潮区或近岸处,吞食蛭、蛤及其他底栖动物,有些成为蛏田养殖中的主要敌害。肉味美,可供食用,也可作钓捕鲨鱼的饵料。
蛇鳗科
      尾蛇鳗亚科
      蛇鳗亚科

  中华须鳗,鳗鲡目鳗鲡亚目蛇鳗科蛇鳗亚科须鳗属的1种。伸长期最小体长91毫米,最大体长125.6毫米。伸长期体高而侧扁,皇柳叶形;头短而尖,唇齿发达,上下每侧各具10~15枚,吻端的几枚特别延长;鳃部透明可见,鳃丝呈半透明穗状;鳃孔小呈椭圆形,心脏呈橘黄色,沿肠道背侧具7个节状突起,突起顶部具两行色素点。收缩期最小可收缩至59.4毫米,此期体高开始缩小,体宽显著增大,体形变粗呈圆筒形,头部渐变低平,唇齿脱落但很缓慢;两颌及犁骨齿开始出现,上唇边缘开始长出乳突状唇须;肠道背侧节状突,自后而前,开始渐变低平;色素点下沉,最后全部消失。由伸长后期变态至收缩后期形成仔鱼,约需20~25天左右;由仔鱼进入稚鱼期约需20天左右。


      尖吻蛇鳗 Ophichthys apicalis (Bennett)无尾鳍,尾端尖秃。牙细小,锥状。两颌牙1行,犁骨牙2行。体侧无暗色带。暖水性小型鳗鱼。一般体长280一430毫米。栖息于沿岸浅海。为我国产蛇鳗类中习见种。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鳄形短体鳗Brachysomophis crocodilinus鳗鲡目鳗鲡亚目蛇鳗科蛇鳗亚科短体鳗属的1种。 无尾鳍,尾端尖秃。眼小,侧位而高。口大,口裂达眼的远两颌与犁骨牙细尖,上颌牙2行,下颌牙1行。暖水性中型鳗鱼,一般体长1米左右。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38#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2:59:00 | 只看该作者
∷海鳝科Muraenidae

海鳝科Muraenidae:本科鱼均无鳞。体长或很长(身长可达体高的40~50倍)无舌。鳃孔小,呈圆形或水平裂缝样。无胸鳍。为温热带珊瑚丛、洞中生活的近海浅水鱼类。


      网纹裸胸鳝 Gvmnothorax reticularis Bloch 鳗鲡目鳗鲡亚目海鳝科裸胸鳝属的1种。两颌牙强大,每侧牙均为3行。下颌第一行牙不向外倾斜;犁骨牙3行,中央1行3尖头。体无鳞。有胸鳍。凶猛性底层鱼类,游泳迅速,通常栖息于水深50~80米、泥沙底海区。渔获物一般体长350~450毫米,大者可达600毫米以上。为我国沿海习见经济种类。“海鳗鲞”亦为名贵食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均产之。  


      黑点裸胸鳝 Gymnothorax melanoSpilus鳗鲡目鳗鲡亚目海鳝科裸胸鳝属的1种。无胸鳍。背鳍和臀鳍向后与尾鳍相连合,外被皮膜。两颌与犁骨牙细尖锥状,皆排列为1 行。体侧、背鳍与臀鳍上均散布大小不规则黑色圆斑。暖水性小型鳝鱼,一般体长为300~550毫米,栖息于近岸浅海。我国在广东沿海可捕到。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只见于南海。  

∷康吉鳗科


  星鳗(Astroconger myriaster;star-conger eel) 鳗鲡目鳗鲡亚目康吉鳗科星鳗属的1种。体鳗形。尾部长于头与躯干长度之和。口中等大、后端可伸到瞳孔的后端下方。胸鳍与奇鳍均较发达;奇鳍互连;背鳍始于胸鳍后上方;臀鳍位于肛门后方。侧线明显。无鳞。背侧灰褐色,下部灰白色;背、臀鳍及尾鳍淡黄色,边缘浅黑色,胸鳍淡黄色无黑色缘;头及体侧具白色斑点。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北海道到台湾海域,在中国分布于鸭绿江口至台湾北部近海。

  星鳗的叶状幼体,俗名粉皮鱼、玻璃鱼、透明鱼、刨屑鱼。伸长期最小体长76毫米,最大体长达127毫米,肌节139~144,唇齿长出,体透明,除瞳孔部外,体侧及腹缘尚各具一列色素斑。收缩期幼体长113.1~75.2毫米,肌节138~142,全长缩到89毫米时唇齿开始脱落。体半透明或不透明,体侧及腹缘色素斑明显。稚鱼期体长62毫米,肌节139~143,体长达75.2毫米时颌齿开始长出,体不透明,体侧及腹缘斑已不明显。水温15℃左右,变态约需20天。星鳗为食用鱼。


       星康吉鳗Astroconger myriaster 鳗鲡目鳗鲡亚目康吉鳗科星鳗属的1种。 体呈长圆筒形,尾部侧扁,一般体长30—60厘米、体重300—700克。头锥形,两眼间隔宽而凹。吻部尖长,前端尖形,口阔而平,两颌牙细小,每侧2行,舌较宽,前端能活动。体无鳞,皮肤光滑,犁骨牙丛状。侧线完全,沿侧线及其上方各有一行呈白色点状的感觉孔。头部及体侧具白斑。背侧灰褐色,腹部白色。背鳍、臀鳍和尾鳍相连,无腹鳍,胸鳍黄色,其他各鳍均为淡黄色。栖息于近海。幼鱼经过变态,水温15℃左右,约20天变态完毕。为我国北部海域习见种。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和黄海。渔期以秋季为盛。


      短尾突吻鳗Rhynchocymba sivicola鳗鲡目鳗鲡亚目康吉鳗科突吻鳗属的1种。吻突出,口闭时颌间骨牙大部外露。胸鳍发达。背鳍始于胸鳍基上方或前方。有尾鳍。全体暗褐色。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仅见于东海。


      大眼拟海康吉鳗 Parabathymyrus macrophthalmus Kamohara 鳗鲡目鳗鲡亚目康吉鳗科拟海康吉鳗属的1种。吻短。口裂达眼的后方。前鼻孔管状,位于近吻端的上唇边缘。两颌及犁骨牙钝锥状。背鳍始于胸鳍上方。暖温性小型鳗鱼,一般体长250毫米左右。我国在广东沿海常可捕到。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
39#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2:59:40 | 只看该作者


      鲱 Clupea harengus pallai Valenciennes,鲱形目鲱科鲱亚科鲱属的一种。太平洋鲱,体延长而侧扁 ,腹部近圆形,一般体长25—35厘米,体重20—80克,最大个体可达50厘米。头中等 ,眼中等、侧上位。眼被脂膜,口小而斜,侧上位。下颌较上颌略长,下颌、犁骨及舌上均有细牙。背鳍鳍条15~17,位体的中部与腹鳍相对。臀鳍中等长,有鳍条18。 鳃耙细长而扁。全身除头部外均被圆鳞,无侧线。体被薄圆鳞,鳞片较大,排列稀疏,容易脱落。腹部钝圆,无侧线。腹缘有弱小棱鳞。背鳍始于腹鳍的前方,尾鳍深叉形。 腹部棱鳞不尖锐。体背灰黑色,两侧及下方银白色,侧上方微绿。为冷温性中上层鱼类。适温低,繁殖水温要求在10℃以内。平时栖息较深海域,繁殖时游向近海。产沉性粘着卵,怀卵量3~10万粒。渔获物体长250~360毫米,体重20~80克。 分布于中国的黄海;在北太平洋海区亦广泛分布。以浮游生物为食。由于鱼群大,产量多,肉多脂肪,成为产地的重要经济渔业资源。




      青鳞鱼 Harengula zunasi Bleeker,鲱形目鲱科鲱亚科青鳞鱼属的一种。体侧扁,呈长椭圆形,一般体长10一12厘米,体重8—10克。头小,吻短,有发达的脂眼险。口小,下颌稍长于上颌,两颌、腭骨及舌部有细牙。上颌骨中间无凹陷。体被大而薄的圆鳞,排列稀疏、容易脱落,腹缘有锯齿状大棱鳞。无侧线。背鳍1个,胸鳍位低,腹鳍小于胸鳍,尾鳍叉形。头及背侧青色,腹侧银白色。腹缘有锯齿状棱鳞32个。

  温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一般体长110~120毫米,体重8~9克。喜栖息于沿岸浅海。卵浮性。为黄海和渤海习见种。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

      远东拟沙丁鱼(鲱科) Sardina melanostictus鲱形目鲱科鲱亚科沙瑙鱼属的一种。又名沙脑鰛、真鰛、大肚鰛。体形侧扁。一般体长14~20厘米、体重20~100咳克。体被大圆鳞,不易脱落、体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两排蓝黑色圆点,上排斑点不显著,下排斑点一般为6~9个,多数为7个。鳃盖骨上有明显的线状射出条纹。背鳍1个,鳍基有鳞鞘,鳍条16条;臀鳍1个,鳍条17根,最后2根鳍条明显延长;尾鳍深叉形,鳍基有2个显著的长鳞。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



      日本周围及朝鲜半岛沿岸海域。我国主要产于黄海,其次为东海。渔期从每年的4月下旬至6月下旬。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的优点,且肉质鲜嫩。含脂肪高、清蒸、红烧、油煎及腌干蒸食均味美可口。据有关资料介绍,沙丁鱼中含有一种具有5个双键的长链脂肪酸,可防止血栓形成,对治疗心脏病有持效。但由于此种鱼个体小,产量高,产值低,保鲜加工困难大,多做鱼粉原料。近年各地都在研制加工鱼羔、酋丸、鱼卷、鱼香肠等多种方便食品。
40#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3:00:09 | 只看该作者
¤[url=]鲥亚科[/url]

鲥鱼 Macrura reevesii(Richardson) ,鲱形目鲱科鲥亚科西鲱属的一种。体侧扁而高,腹棱显著,上颌中间有一缺刻,下短中间有一突起,体被团鳞,鳞大而薄,鳞下富脂肪。前颌骨中央有一显著凹陷。两颌无牙。鳃耙细长而密。体被薄圆鳞,无侧线,纵列鳞43~46个。腹部具强锐棱鳞19~22个。 暖温性中上层鱼类 ,主食浮游生物。平时栖息于近海,每年春末夏初溯河作生殖洄游。进入长江的鲥鱼上溯到鄱阳湖生殖;进钱塘江的,上溯至富春江上游生殖;进珠江的,上溯入黔江生殖。为名贵鱼类,初入江时脂厚味美,生殖后体瘦味差,故有“来鲥去鲞”之称。分布于我国南海和东海,繁殖季节溯河进入长江、钱塘江和珠江。
¤[url=]鰶亚科[/url]



     斑鰶 ClupanodQn punctatus (emminck et Schlegel) 鲱形目鲱科鰶亚科斑鰶属的一种。因鳃盖的后方有一块大黑绿斑而得名。又名扁鰶、气泡子、刺儿鱼、金耳、金耳环、宽衫、黄鱼。体略长而侧扁呈长椭圆形,一般体长13—16厘米,体重8—15克 ,最大265厘米。吻短而尖,口小、无牙,下位稍斜,上颌稍长于下颌。眼有脂眼险。体被细小圆鳞,背侧青绿色,腹侧银白色。腹部特扁、自胸部至肛门有尖棱鳞。无侧线。背鳍一个,最后一鳍条延长为丝状象一长须 ,向后约达到尾柄的中部。腹部有锯齿状棱鳞。吻稍钝。鳞近六角形,头部无鳞,无侧线。尾鳍叉形。头、体背侧为黑绿色,背鳍、尾鳍黄绿色,胸鳍淡黄绿色 ,体侧下方和腹部为银白色,腹鳍及臀鳍色更浅。鳃盖后上方有一黑斑,背侧有7—9纵行褐绿色斑点。纵列鳞53~56个。腹部具棱鳞32~36个。暖水性浅海鱼类。一般栖息于水深5~15米浅海,适盐范围较广,亦能生活于河口或进入淡水,可作为港养鱼类。分布于印度到东印度群岛和朝鲜及日本南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主要栖息于港湾和河口一带。以浮游生物和海底藻类为食。在近海及河口处产卵。沿海各地全年可以捕获,以春、夏两季为盛渔期。肉质细嫩,可食,亦可用作鱼饵。
¤[url=]锯腹鳓亚科[/url]

      鳓鱼 Ilisha elongata (Bennett)鲱形目鲱科锯腹鳓亚科鳓属的1种,又名白鳓鱼、鳓鱼、曹白鱼、白鳞鱼、鲞鱼、快鱼、鱼。一般体长约22.5~33厘米,最大个体长60厘米。体长椭圆形,侧扁。头后部略凸。腹缘有锯齿状棱鳞。头侧扁,前端尖。吻上翘。眼略大。脂膜薄而稍发达。两颌、腭骨和舌上密布细小牙齿。鳃孔大,假鳃发达。鳃盖膜彼此分离,不连鳃峡。无侧线。体被中等大的圆鳞,纵列鳞52~54。背鳍条15~17;臀鳍条48~50,尾鳍分叉深。全身银白色。 仅吻端、背鳍、尾鳍和体背侧为淡黄绿色。

  为亚热带及暖温带近海洄游性的中上层鱼类。水温低时,栖息于水深60米左右的大陆架区;水温高时,游向近岸。适温范围为17~27℃。泳迅速,生殖季节



      集群游向近海,较易捕获。产卵后分散于水的上层,进行索饵。卵浮性,怀卵量一般为14万粒。分布于印度到日本南部海区,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在产大黄鱼的海区,常伴有鳓鱼群。生殖季节常结群游向水深在20米以内浅海区及江河口。以头足类、长尾类、鱼类、糠虾类和毛颚类为食。每年4~6月为产卵期。怀卵量14~16万粒。卵浮性,球形。卵径2~2.4毫米。产卵期不摄食或少摄食,行动迟缓,形成渔汛期。鲜食或加工成干咸品。为我国海洋主要经济鱼类之一。鳓鱼加工品,如广东的“曹白鱼鲞”和浙江“酒糟鲞”均久享盛名。
41#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3:00:33 | 只看该作者
[url=]宝刀鱼科 Chirocentridae[/url] 



      宝刀鱼科 Chirocentridae 本科与鯷科主要特征相似,不同点是鯷科鱼类口裂甚大,远达眼后方;上颌附骨狭长。为小型成群的海滨鱼类,共分5属。背鳍小,常在体的中部,臀鳍长,无侧线。为小型鱼类,成群的分布在热带及温带的海滨。我国沿海一带和长江中下游以案浇粗芯蟹植肌?br />
      宝刀鱼 Chirocentrus dorab鲱形目宝刀鱼科宝刀鱼科属的1种,体延长,甚侧扁,似长刀状,背缘近于平直,一般体长30厘米、体重300—700克。 头短。吻中等大,每侧2个鼻孔。口较大,前上位,下颌稍向前上方突出。口裂倾斜,上颌骨伸不达前鳃盖骨,上颌中央有2犬牙,侧牙细小,下颌具强大犬牙。 鳃盖膜彼此相通而不与鳃峡相连。眼大,被薄的脂眼睑。体密被细小圆鳞,极易脱落 ,具纵列鳞221~250片。无侧线。头、背黑绿色,头侧和体侧为银白色,各鳍淡黄色。背鳍1个,位于体后方与臀鳍起点相对;胸鳍位低;腹鳍特小;尾鳍深叉形。鳃耙少,侧扁,具细锯齿。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一般体长为300毫米左右,大者可达 400 毫米以上。游泳迅速,不结成大群。为广东沿海一带习见种。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只见于南海。
42#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3:00:59 | 只看该作者
硬骨鱼纲
[url=]鳀科 Engraulidae[/url]

      鲚属,鲱形目鳀科的1属,又称刀鱼,风尾鱼。我国产四种:凤鲚、刀鲚、七丝鲚和短颌鲚。其中以凤鲚产量最多。它的主要特征是臀鳍长,与尾鳍相连,胸鳍上方有6枚分离成丝状的鳍条。春末夏初集群由海入河口产卵;形成渔汛。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鲚幼鱼的干制品即市场上出售的海蜒鱼。体侧有一明显的银色纵带,腹部无棱鳞。昼夜作垂直移动。食小型甲壳类。分布在我国黄、渤海和东海。


      刀鲚 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鲱形目鳀科鲚属的1种,体长、甚侧扁,向后渐细尖呈镰刀状,故而得名。一般体长18—25厘米、体重10—20克。吻短圆,口大而斜、下位。体侧两边被大而薄的圆鳞,腹具棱鳞,无侧线,纵列鳞70一82个。胸鳍上部有丝状游离鳍条6根,臀鳍鳍条95~123;背鳍、臀鳍各1个,臀鳍长直至尾尖与尾鳍相连,尾鳍小而成尖刀形。头及背部浅蓝色,体侧微黄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基部均呈米黄色,尾鳍边缘黑色。脊椎骨76~77个。平时栖息于浅海河口一带,于春、夏季节进入淡水作生殖洄游,为生产旺季。渔获物体长一般185~250毫米,大者可达300毫米以上。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


      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鲱形目鳀科鲚属的1种,又名毛花鱼、小鲚。体小,一般体长10~20厘米,体重5~15克。体形长而侧扁,前宽后渐细。上颌骨短,后伸不超过腮盖后缘。无侧线。胸腹部具棱鳞。胸鳍上部有6根游离的丝状鳍条,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相连。头体上部灰黑色,两侧及腹部黄略带白色。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在洞庭湖、都阳湖、高宝湖中产量均很高,上海市崇明县、宝山县产量也颇丰。产期主要在7~11月份。



  七丝鲚(Coilia grayii) 鲱形目鳀科鲚属的1种,又名白鼻,凤尾,马齐。一般体长18.2~32厘米,最大个体长达35厘米。体侧扁而长,前半部宽大,后半部窄小。背缘平直,腹缘圆凸。头短而略小。吻钝圆。眼间隔中间略高。口下位。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有细牙。鳃孔大。假鳃发达。鳃盖膜彼此相连。体被圆鳞。纵列鳞58~62片。无侧线。背鳍条12~13,背鳍前有一小刺;臀鳍条74~88;胸鳍上部具游离鳍条7条,其中最长者向后超过肛门约达臀鳍起点;尾鳍上叶长于下叶,下叶与臀鳍相连。体白色,背缘绿色,其他各鳍淡黄色。分布于南中国海到东海南部。
  为沿海港湾及河口附近常见的经济鱼类。每年3~6月进入咸淡水和淡水产卵。受精卵孵化后,一部分仔鱼随潮水流到海里,一部分在河口港湾摄食生长。以介形类、桡足类、等足类、端足类为食。
43#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3:01:27 | 只看该作者

长颌棱鯷 Thrissa setirostris(Broussonet) 鲱形目鳀科棱鯷属的1种,上颔骨特别延长,向后超过腹鳍可达到肛门。体被薄圆鳞,极易脱落。腹部具棱鳞25~28个。暖水性小型鱼,体长100~150毫米。栖息于浅海或河口一带。为广东沿海一带习见种。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td][/tr][tr][td]


鯷鱼 Engraulis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鲱形目鳀科鳀属的1种,又名鳁抽条、海蜒,离水烂,老眼屎。口大,下位。吻钝圆,下颌短于上颌。体被薄圆鳞,极易脱落。无侧线。腹部圆,无梭鳞。尾鳍叉形。温水性中上层鱼类,趋光性较强,幼鱼更为明显。小型鱼,产卵鱼群体长为75~140毫米,体重5~20克。“海”即为幼鱼是鱼加工的咸干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td][/tr][tr][td]

黄鲫Setipinna taty鲱形目鳀科黄鲫属的1种,体扁薄,背缘稍隆起,一般体长15厘米,体重20—30克。头短小,眼小,吻突出,口裂大而倾斜,上颌稍长于下颌,两颌、犁骨、胯骨和舌上均有细牙。体被薄圆鳞,易脱落,腹缘有棱鳞25~29个,无侧线。胸鳍上部有一鳍条延长为丝状,背鳍前方有一小刺,臀鳍长,有50~57鳍条,尾鳍叉形,不与臀鳍相连。吻和头侧中部呈淡黄色,体背呈青绿色,体侧为银白色。背鳍、胸鳍和尾鳍均为黄色,臀鳍浅黄色。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泥沙底海区,不结成大群。渔获物体长一般为150毫米左右。为我国沿海习见种。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均产之。
[/td][/tr][tr][td]


小公鱼 Anchoviella commersonii鲱形目鳀科小公鱼属的1种, 体长而侧扁。一般体长6—8厘米,体重15—30克。吻钝圆。口大,下位。下颌略长于上颌,上颌骨末端伸达腮孔,两颌犁骨和颚骨均有细牙。无侧线。被圆鳞,易脱落。腹部于胸鳍和腹鳍之间有骨刺6—7枚。尾柄较长,尾鳍深叉形。体乳白间黄色,头部背面有两块绿斑。体侧有一条银白色纵带;背鳍鳍基部有一些小斑点。尾鳍黄色,后缘淡绿色,其他各鳍灰白色。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沿海均产,但以南海产量较多。
[/td][/tr][/table]
44#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3:01:54 | 只看该作者
硬骨鱼纲 Osteichthyes
  • 骨鳔总目
骨鳔总目
鼠鱚目 鲤形目 脂鲤目 鲇形目 祼背电鳗目
  • 鼠鱚目Gonorhynchiformes;anglesnout fishes
鼠鱚目Gonorhynchiformes;anglesnout fishes,共4科7属16种,14种产于淡水。体被圆鳞或栉鳞。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中国产鼠鱚科和遮目鱼科各1属1种。
鼠鱚目
遮目鱼亚目
鼠鱚亚目
克奈鱼亚目
¤[url=]鼠鱚亚目[/url]
鼠鱚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鼠鱚 (Gonorhynchus abbreviatus;angle-snoutfisn)鼠鱚目鼠鱚亚目鼠鱚科鼠鱚属,可能仅有此1种。体长圆柱形,一般长16.4~19.6厘米,最大个体长38厘米。头圆锥形。吻的腹面有一小须。眼中等大,全被脂膜覆盖;眼间隔略凸。鼻孔小,口小,下位。两颌、犁骨和腭骨无牙。唇缘有许多繸须。有假鳃,鳃盖膜与鳃峡相连。头、体被小栉鳞。胸鳍和腹鳍的基部有细长的肉质突起;尾鳍后缘微向内凹。背部淡棕色,腹部白色,各鳍末端灰黑色。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国见于东海和南海。鼠鲒肉有毒。食后半小时至1小时头部发胀,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继之头痛难受眩晕,躺倒不起。但无恶心呕吐现象。
¤[url=]遮目鱼亚目[/url]
遮目鱼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遮目鱼Chanos chanos; milkfish鼠鳝目遮目鱼亚目遮目鱼科遮目鱼属的唯一种。又称麻虱目、海港鱼、细鳞仔鱼、虱目鱼。一般重达3千克,最大个体可达13千克。体长纺锤形,侧扁。吻钝圆。眼大,脂眼睑厚完全将眼遮盖,故名遮目鱼。口小,两颌无牙,吻钝圆,上颌正中具一凹陷,下颌缝合处有一凸起,上下颌的凹凸相嵌。左右鳃盖膜在腹部相连,而与峡部分离。体被小圆鳞,尾鳍长,后缘深叉形,尾鳍基部有2片大鳞。 背鳍位于腹鳍上方,基部有鳞鞘。胸鳍及腹鳍基部具腋鳞。背部青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在中国各海域均有分布。
为暖水性集群鱼类 ,生殖时游向近海。喜跳跃。适盐范围广,能生活于淡水中。但水温在15℃时即不活泼,10℃以下即死亡。平时栖息于外海,每年4~5月生殖期游向河口或近岸水域,偶尔亦进入淡水。在咸淡水中亦能生活。以浮游植物为食,冬季停止摄食。怀卵量300~540万粒。卵为浮性,呈球形。孵出的幼鱼生长很快。肉鲜美。易于养殖。中国台湾盛产遮目鱼苗,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广泛作为塘养鱼类。
4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3:02:35 | 只看该作者
硬骨鱼纲 Osteichthyes
  • 鲤形目Cypriniformes
鲤形目Cypriniformes又称骨鳔目,本目鱼也是较原始的一目,为淡水鱼类中最大目之一。体表被圆鳞或裸露,头骨比鲱形目骨化程度高,头部无鳞,鳔有鳔管与食道相通,腹鳍腹位,肩带有中乌喙骨,下咽骨呈镰状,脊椎的最前四枚常愈结,且两侧附有4对鳔骨(带状骨,舟状骨、间插骨及三脚骨等)构成韦伯氏器连接鳔的前端和内耳相连来威受周围的环境变化,有保持鱼体平衡的作用:背鳍1个,腹鳍腹位,鳍多无硬棘,即使有也是没有超过3根的假棘。卵生。目前已发现本目有5千种以上,多分布在温带和热带淡水域,只有2科为海产,我国约有600种。是我国淡水鱼类中最为重要的一目。
鲤形目
  
双孔鱼科
  胭脂鱼科
  鲤科
  裸吻鱼科
  鳅科
  平鳍鳅科
该目鱼类体前端4~5椎骨已特化与内耳联系,成韦伯氏器;口常能伸缩,无齿;头无鳞;无脂背鳍(少数鳅科鱼类例外);下咽骨镰刀状且有齿1~4行(双孔鲤科无齿;鳃膜条骨3;左右顶骨互连;有肌隔骨刺即肌间骨);有或无圆鳞;须有或无;终生不入海(仅雅罗鱼属有2种海边越冬索食)。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其次为北美洲、非洲及欧洲。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与马达加斯加岛均无。
鲤形目鱼类适应性很强:有耐非洲及东南亚热带高水温的鲃亚科鱼类,也有耐西伯利亚严寒的鮈属、鱲属等;既有平原鱼类,又有能适应海拔高程5200米高寒山区的高原鳅属;有大型平原上层水域的鲢、鳙、鱤鱼等,也有体最长仅25毫米的小似鲴的;有鱤等大型凶猛肉食性鱼类,也有大型食浮游植物的鲢、食草的草鱼及食固着藻类的齐口裂腹鱼等;有在大水体急流中产大量浮性卵的四大家鱼——鲢 、鳙 、青(鱼)、草鱼,也有产沉粘性卵的鲤、鲫等。麦穗鱼喜将卵产在水下石、柱等硬物体上,鳑鲏亚科不仅雌鱼生殖期有伸出体外长的产卵管且还将卵产在蚌类体内免遭干死;裂腹鱼亚科鱼类和有些鲃亚科鱼类的卵有毒,食用时应防备。
鲤科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中国约有156属563种,其中许多是中国的特产鱼类。
鲤形目化石最早始于亚欧的古新统及始新统,可能起源于亚洲北部白垩纪的狼鳍鱼类。
[url=]双孔鲤科[/url]
双孔鲤Gyrinocheilus aymonieri;double gillopening carp,鲤形目双孔鲤科双孔鲤属的一种。又称四鳃孔鱼。因在鳃孔上方另有1小入水孔通入鳃腔而得名。个体不大,最大达300毫米。体呈圆筒形,尾部侧扁;头宽大 ,略平扁;吻皮向腹面伸展,内侧具多行乳突,下唇内外亦均具多行乳突,与吻皮胼合成1吸盘,能吸着在水底石块上;口小,下位,无下咽齿及咽磨垫;背鳍短,无硬刺;胸鳍位近水平;鳔小,2室。主要分布于泰国到中国澜沧江流域。双孔鲤生活于山溪急流,也能在静水中生活,用口吸着在石砾或其他物体上,水流由入水孔进入,进行气体交换,而后由鳃孔排出,以代替口的开合。以着生藻类为食。
[url=]亚口鱼科(胭脂鱼科Catostomidae)[/url] 亚口鱼科(胭脂鱼科) 胭脂鱼亚科 多齿胭脂鱼亚科 亚口鱼亚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鲤形目胭脂鱼科胭脂鱼属的1种。体长5~10厘米,体重3500克。体高而侧扁,呈斜方形。头尖而短小,吻钝圆,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肥厚,有许多细小的乳突,向外呈吸盘状。咽齿侧扁,未端呈钩状,排列呈梳状。背鳍很高,臀鳝较短,尾鳍呈叉形。全身淡红色,从吻端到尾鳍基部有一条猩红色的宽条纹。鳞中等大小,侧线比较完全。背鳍没有硬刺,基底很长,前部有数条鳍条延长,外缘凹陷。臀鳍短。尾鳍呈叉状。肛门紧靠尾鳍。 分布地点:分布于我国长江干、支流和附属的湖泊,以及闽江水系中。
栖息于江河水域的中下层。以底栖的无脊推动物、昆虫幼虫、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以及硅藻等植物碎片为食。产卵期为3~4月。在上游急流石滩处产卵。雌性怀卵量约为10~20万粒。卵粘性,常粘贴在水底砾石或水藻上。水温在16.5~18℃时,约7~8天便可孵出幼体。由于环境污染、乱捕滥猎和兴修水利工程,胭脂鱼数量急剧减少。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II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被列为易危种。
  中国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chine-se sucker) 鲤形目胭脂鱼科胭脂鱼属的1种。又名黄排,粉排,火烧鳊。是胭脂鱼科在中国唯一的代表,也是中国的特有属种。
  上颞窝明显下陷,位于顶骨外侧,下颞窝浅而不发达。第二椎体的腹肋与第四椎体的腹肋相愈合。体形与体色随个体大小而变异,幼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体高而侧扁,微黑,体侧有3条横条纹;成鱼体延长,红色,体侧有1暗红色纵带。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腹部平直。头短,吻圆钝。口小,下位,呈马蹄型;唇颇厚,富肉质。上唇与吻褶形成1深沟,下唇翻出呈肉褶;上下唇上具多数乳头状突起。下咽齿一行,数目很多,排列呈梳状,背鳍基底极长,无硬刺,鳍条50根以上。基部延长至臀鳍基部后上方,臀鳍条10~12。尾柄短,尾鳍深叉形,下叶长于上叶。仅分布于长江和闽江水系中。
  幼鱼经常群集于水流比较静止的乱石之间。亚成体则栖息在长江中下游湖泊、江河中,成鱼多见于上游。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也摄食高等植物碎片及硅藻等。一般6龄达性成熟,2月中旬上朔至长江上游产卵,秋天回到长江干流越冬。产卵期在3~4月。卵呈姜黄色,微粘性,卵径2~2.5毫米。生长迅速,1龄鱼体长可达200毫米左右,成熟个体一般体重可达15~20千克。在长江上游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et86宠物论坛

GMT+8, 2024-5-15 14:33 , Processed in 0.12507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