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狗-宠物猫-pet86宠物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贝利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藏獒画传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23:56:59 | 只看该作者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我时时都在担心它会被扔出窗外,因为不爱叫不等于不叫。每次我走过十节车厢去给它喂水,看它还在时,感觉它真是"给人争气"。

        到了目的地,"管事的"不但给我留了姓名、地址,和我做了朋友,还帮我抬着笼子一直送我出了车站。看得出他是有些喜欢这只小狗了,因为他实在想象不到,也从未见过如此"不爱叫"的小狗。在漫长的四十多个小时的旅程中,在那个夹层里,这只年仅四十多天的小狗确实没叫。直到临分手时,他嘴里还念念有词:"这狗真是不爱叫……"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不爱叫的狗才是好狗。

        狗熊的寿命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月,还未能长大成獒,但仍不失为一只好狗,一只优秀的藏獒,我至今仍在怀念它。正是它的离开让我悟到了一个爱獒人应肩负的沉重使命。

50日龄的狗熊。


"金不换"的金锁

        很早以前,我在成都的百花潭狗市认识了一个叫许重九的人,他是重阳节出生的,因而得名。许重九是个藏獒迷,大家兴趣相投,故而谈得比较投机。相谈甚欢之际他邀我去他家看"宝物",那"宝物"自然就是藏獒了。

        我没想到许重九家大业大,是个开金矿的老板,在当地也小有影响。路上,许重九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述了他"得宝"的经过。

       许重九一直对藏獒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甘孜州开矿的某年春节前夕,在当地镇上偶遇一个置办年货的牧民,得知他所在的牧区有条相当不错的母狗刚生下了一只独狗,个头很大。许重九当即决定驱车去看,这一看,便爱不释手,决定买下。哪知主人也是个懂狗的,不愿割爱,许重九立刻狠表诚意并施以"重金",以二两黄金换得了狗崽。成交后,许重九如获至宝般把狗崽掖在了怀里,一路风尘直奔矿厂。所以,这只尚未睁眼的狗崽至死也不知道它的出生地是个啥模样。

        许重九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金锁",一是纪念它是用黄金换来的,二是希望它像把"锁"一样看好金矿的大门。若干年后,矿源枯竭,金锁也随主人搬回了成都的家。回家途中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回成都的路上,在林业公安的哨卡例行检查时,金锁被误认为是狗熊,坚决不给放行。许重九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法让对方相信它是条狗,急得火烧火燎地团团转。正在公安欲扣押金锁以待"日后处理"时,"金锁"开始吠叫,公安这才断定这是一条狗,而不是狗熊,于是留档备案后予以放行

1.jpg (35.85 KB, 下载次数: 79)

1.jpg
32#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23:58:19 | 只看该作者
       正说着便到了许家大门,许重九让我在外稍候,自己先行进门将金锁牵至后院--这是陌生人来访的例行程序,也只有这样我才能顺利进入由金锁看守的家门。其实进了门我也只能透过客厅的窗户观望"金锁",并拍下这张"肖像"。它那样子的确是有些像狗熊。

       之后我经常跟许重九通通电话,聊聊藏獒,聊聊金锁。一天,我再度打电话找许重九聊天,却惊闻许重九已遇车祸去世的噩耗,我再也听不到他那滔滔不绝的"金锁"故事了。他夫人说,许重九出事不久后,金锁也随主人去了。

        原来,很久再没见到主人后,金锁便开始不吃不喝了,且半夜里总会狼一般哀嚎着呼唤主人,邻居对此意见很大。家里人也很无奈。家中只有当初领养它的许重九为其梳洗打理,其他成员都难以与之亲近,金锁也不买他们的账,许重九不在了,就没人能降住它了。金锁到死都保持着许重九出门前的样子--原地不动地用铁链锁着。也难怪,自从叼着奶瓶来到金矿后,它就与许重九天天守在一起,感情之深可想而知。

        面对因思主而"绝食"的金锁,家人只好每天用水龙头冲冲它的头,希望它能喝到水得以延续生命。但一切都无济于事,渐渐地,金锁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了。后来,还是许夫人发觉它一连几天身体都没有动弹一下,走上前去一看,苍蝇围着它的尾部,已有蛆虫从肛门爬出,金锁已经奄奄一息……许夫人赶忙叫来许重九的弟弟商量怎么办。有人提议:算了,成全他吧!看着受难的金锁,大家沉默着一致同意了。奄奄一息的金锁一口咬住了枪管死死不放,许重九的弟弟眼一闭,手扣扳机,一声枪响,金锁便随他的主人去了……

黄金换来的金锁,是个典型的"金不换"。


金豹、红魔、黑珍珠

       这便是年迈的金豹,是那批狗王中仅剩的一只,它依然担负着繁育配种的工作,但恐怕已是力不从心了。1999年拍下这张照片时它已经差不多十岁,算是高寿了。

        金豹、红魔、黑珍珠是先后来自同一地区的三只藏獒,它们不仅都拥有咬死过恶狼的"英雄史",体貌特征也是出类拔萃的,在当地都是响当当的狗王。很多年前,类似的优秀藏獒被专家们绞尽脑汁源源不断地带到了城市,成为很多繁育场的保种育种的对象,它们肩负着延续藏獒种群的重任。

1.jpg (39.99 KB, 下载次数: 80)

1.jpg
33#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23:59:27 | 只看该作者
        为了寻找它们,专家们走遍了藏獒产区的各条山沟沟,忍受着沼泽冰冻的严冬,在冰天雪地里"沙里淘金"般筛选着,困难与艰辛自是不在话下。临行前狗主人语重心长的也是惟一的交代是:若是豢养,给钱多少无所谓,但要杀了吃肉,给多少钱也不卖。这多少让培育专家们知道了,它们肩负的担子分量不轻,并且是不能说放便放的。

       几年之后,专家们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堪称优秀的藏獒,而这些狗王们也或因病而逝,或因种种原因被变卖,虽然谁也舍不得,但对它们的老主人总算有了交代。


无名的"天狗"

        照片上的藏獒是在一个养殖场拍到的,是这个养殖场的种犬,听说它就是那种在牧区被称为"天狗"的藏獒,是当地远近有名的狗王。很巧的是,我不久后便见到了要将它贩运到城市的张宝。

        张宝原本是为牧民草场修筑围栏的,由于职业的原因他长年奔走在各草场与牧场之间,对藏獒的情况比较了解,后来就干脆做起了贩狗的生意,这几年因贩卖藏獒赚了些钱。从他那儿我了解到了这只"天狗"的一些情况。

       这条狗非常烈性,十分凶猛,经常咬伤人,为此当地干部三番五次出面调解,并一再要求狗主人处理掉它。狗主人实在不忍心加害它,但又负不起责任,于是便想出了"走为上"之策,让它自生自灭。

        为了安全地将"天狗"转手,狗主人也是费尽了心机。牧民转场,只要帐篷一拆,狗就知道主人要走了,便会紧跟着主人与畜群,一步也不会落下。在一次转场前夕,为了掩"天狗"耳目,主人专门雇了车先将牲口转移至目的地,有意不拆帐篷并留下一些杂物,安顿好牲口后再回来将帐篷拆了装上车,加大油门绝尘而去。此时它已经明白主人要走,紧跟着车一路追着,直到筋疲力尽。最后,它无奈地回到原地,一连几天都在地上趴着,被弃的事实显然对它的打击挺大的,它已没了昔日的威风。当时就住在不远处的张宝看到了这一切,就常投些食物给它,时间一长他们之间建立起了信任,到了晚上它便来到张宝的帐篷前睡觉,渐渐地,张宝成了他的新主人。没过多久,它就被张宝弄到狗市卖了个好价钱。

1.jpg (29.58 KB, 下载次数: 81)

1.jpg
34#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00:01:12 | 只看该作者
        经历了两次上当受骗后,如今它已很难再相信任何人,跟现在的养殖场的所有人都不亲近,饲养员每次喂食与打扫都得小心翼翼的。它整日都被关着,最多是在屋檐下晒晒太阳,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

不知下次去时还能否见到它……


沦为赌博工具

        藏獒的惨败再次证明世上没有最利的矛与最强的盾,这正是让藏獒惨败的那种斗狗。


        利用兽类相斗来取乐并以此来赌博自古便有,"斗狗"便是一直在民间流行的赌博娱乐活动,用藏獒作赌博工具也早已不是新闻。但我这次要说的是一次更为惨烈的斗狗事件。

这次相斗的一方是藏獒,另一方是一种叫做Pit的斗犬。

       首先介绍一下Pit斗犬的情况。Pit是代号,是美国人为赌博而专门培育的一种斗狗,其原型是美国斯坦福犭更,混合杂交了英国的斗牛犬、牛头犭更、沙皮狗等多种斗犬的血统,更有趣的是,它还混杂着部分的藏獒血统。我不讨论斗狗这类活动在美国的合法性,总之,事实证明这一杂交成果是相当成功的。

第一,作为斗狗,Pit至今只能在同品种狗中找到对手。

第二,人工培育出的Pit有着超厚而松弛的皮,超强的颚力以及让人难以置信的忍痛能力。

第三,Pit对"用四肢行走"、"带毛"的动物有着强烈仇恨,而对直立行走的人却十分友善与诚服,即使是陌生人。这一点是极其必要的,Pit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拼命厮杀的同时,也保证了观者与赌徒的安全。

       以上几点足以看出美国培育者的超人功力与良苦用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培育Pit犬的人本身就是一只毅力极强的Pit。如今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利用Pit斗狗的事也已不再新鲜,看其情形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是一次刻意安排的Pit与藏獒的打斗。

        刚开始当藏獒与Pit一起亮相时,任何人都觉得结果显而易见:藏獒高大威猛,气势非凡,Pit个头矮小敦实,不吠不吭,相比之下,强弱似乎可以一眼洞穿。

       打斗一开始,藏獒明显占了上风,压在Pit身上疯狂撕扯。但由于Pit的皮十分松弛,藏獒实际上咬不住对方的要害部位,不管攻击哪里,最终咬到的总是Pit那厚厚的皮。而Pit只是死死咬住对方某个部位不松口。僵持一阵后,Pit的厚皮已有多处被撕裂,被咬得浑身是血。刺鼻的血腥味使刚刚还把斗场围得水泄不通的人群节节后退,纷纷站到了远处。慢慢地,藏獒因体力消耗太大,撕咬动作开始缓慢,而对于有着超强忍痛力的Pit来说,比赛才刚刚开始。
35#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00:05:02 | 只看该作者
        当地报纸将这一事件刊出后,报社和公安局的电话整日响个不停,几乎全是对处理方法表示抗议的。在事件发生后几个月内,全国各大报刊仍纷纷转载并发表言论。媒体所刊的"专家"的杀狗理由如下:藏獒一旦攻击过人类,人血中的盐分会吸引它如其他伤过人的猛兽一样,反复对人类进行攻击,只有狗主人除外。这个说法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即使真是如此,也不该一毙了之。事情已然发生,对藏獒进行多么严厉的处罚,都于事无补了,不然国家为何还要保护"吃人"的猛兽呢?更何况像藏獒这样珍稀的物种。

       看了报道后,为了解事件的详情,我立即拨通了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宋主任的电话。原来他也是看了报纸才知道此事的,无法让人"枪下留狗"。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当地派出所与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近在咫尺,不知他们询问的是哪里的"权威专家"。

        请冷静地思考一下,这到底是狗有问题还是人有问题?

       藏獒还是藏獒,它不会因生活在哪里就适应那里的社会,它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更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它只有动物简单的本能意识。在整个事件中,它们成了代人受过的"替罪狗"。有问题的应该是人,因为有匪徒,陈先生才养了藏獒;因为陈先生管理上的大意,才导致少女被伤害;因为有"专家"的建议,藏獒才被误杀;因为派出所怕麻烦,想尽快解决问题,以免节外生枝,才会死板地一毙了之。

        狗是低级动物,不具备像人一样的高级动物所具有的行为能力,更不可能像人一样思考,但人也绝对没有权力去评判狗的对错!


第八章藏獒之殇


       一个生机勃勃、历经自然万年磨砺的物种却在我们这个时代日渐走上了灭绝之路。面对人们永无餍足的欲望,藏獒会像流星一样在人类现代文明的社会中逝去吗?!

一个正在消失的物种

一个优秀的物种,就是一种资源。

        美国人千方百计才获得的野生稻,在中国却被水牛啃食得只剩下最后不到八分地,才引起重视,砌了个墙围起来。这是否太晚了呢?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1.jpg (24.98 KB, 下载次数: 77)

1.jpg
36#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00:06:02 | 只看该作者
       开发和利用资源是最直接的致富之路,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走过同样的路。然而仅仅依*资源输出不可能改变该国贫困落后的面貌,资源是稀缺的,有些资源是永远不会再生的。

冰冻的小河边,獒孤独地行进着。


书上找不到说法

        起初我寻找关于藏獒的文字仅仅是通过"狗"这个途径。宠物书籍上对藏獒的描述过于简单且雷同,都将藏獒说成是藏区的牧羊犬。而事实上它并不懂得牧羊,不懂得将羊群分割、包围,并帮助主人赶羊群入围栏。藏獒真正的作用仅仅是保卫牲畜及主人的安全,是护卫犬。为了获得更为精准的答案,我翻阅了大量与西藏有关的文献,以及林业、农业等部委有关西藏动、植物物种和畜牧、家畜方面的资料,但其中都没有关于藏獒的任何记载。在一本权威部门出版的《高原物产》中,雪莲、红花、羊肚菌、牦牛、藏猪、藏野驴等应有尽有,从眼下人们最关注的雪豹、藏羚羊与冬虫夏草,到西藏的葱、拉萨大蒜都一一作了详细介绍,惟独没有介绍藏獒。这说明了一个事实:学者们显然是将这种备受全世界爱犬人士追捧的家畜给忽略了。当时,这让我十分不解,几年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一是多,二是俗。

        早有传闻,西藏有三多:女人、喇嘛、狗。当然这狗不单指藏獒。据西北民族大学畜牧专业的专家介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二十年前,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青藏高原的牧区,藏獒种群数量至少也有四十万条之多。难怪,物以稀为贵嘛!

        这"俗"便是不完全统计的结果。在牧区,为了防狼,家家户户都养狗,特别是藏獒那样的大狗。因此,见多不怪嘛!

        这第三个原因,必须好好推敲一番,并顺便给狗正名"平反"。首先说"狗"这个字在东西方人眼中的差异。在中国,特别是在汉语里,用来形容狗的,或被"狗"形容的,大多是与刻薄、诋毁甚至辱骂联系在一起的,在某种意义上"狗"是贬义词。在人们心目中,"狗"不是什么好东西,是地地道道的"狗"东西,它们或吠日,或吃屎,或挂羊头,或续貂尾,或仗人势,或拿耗子,或急了跳墙,反正形象极为不佳。对狗的面貌评价也甚低,狗眼看人低,狗咬吕洞宾,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几乎一无是处。连骂人都骂"狗日的"、"狗男女"、"你这狗崽子"、"你这狗娘养的"。倒霉的"狗"因丧家,或因落水,大都成了走狗;走运的只不过是权贵的狗腿子,充其量是个狗头军师;好容易交了个朋友,也不过是狐朋狗友;即便牺牲了,成了人们的食物,吃的人还不忘补充一句:"狗肉永远上不了席!"

1.jpg (35.93 KB, 下载次数: 76)

1.jpg
37#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00:08:11 | 只看该作者
        
        可见,在人们心目中这一多二俗三印象坏的狗,是无论如何也不值得去研究的,更不可能为其著书立传了。


触目惊心的狗市

         这条待价而沽的狗与其背后堆积如山的笼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足可以想象出往日鼎盛时期的贩狗场面。

一群人围着这只孤单的小狗打着各自的主意


          这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场面,大多数狗儿被捆绑着嘴和四肢,锁在狭窄的铁笼里待价而沽。

时间:1992年10月的某日。

地点:毗邻藏区某地州的狗交易市场。

       这里不过是城郊的一片开阔地,然而一到星期天,它就成了狗贩子们约定的狗交易市场,每月都有近千条藏区的狗经此地运出,其规模在全国也是数得上的,也许在这里可以见到藏獒。狗市交易的当天,我们按照昨晚打听好的地点,早早地来到了目的地。可惜我们太兴奋,来得太早,市场一片冷清,连一条狗都没有见到。

        等到9点左右,才陆陆续续有人进场,马车、人力三轮车、三马子(农用机动三轮车的俗称)等各式装狗的交通工具逐个到位,市场渐渐人声鼎沸起来。一个个装满狗的铁笼子被卸下,大小不一、品种参差的狗被贩子们从一个铁笼装进另一个铁笼,然后又被抬上另一辆车,个个忙得不亦乐乎。为了争取装载空间,许多狗儿被倒提着扔进了长长的竖立的狗笼。这些狗大多是本地狗贩从牧区或附近农村收购来的,然后整车倒卖给外地的狗贩,交易的方式一律是按毛重称斤算钱--不久的将来,这些狗都将变成狗肉。

        这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场面,是一场看得让人发怵的"杀戮"。在当时的我看来,这些狗都是藏獒的种群基础,它们当中的大部分,如果在大城市里很可能会被当作宠物出售,再退而求其次也起码能做个看门狗之类,在这里却是装笼后,按毛重称斤算钱。这些狗大多都被捆着嘴和四肢,据说还是它们的主人们干的,我心想也只有它的主人才能办到。

        除了这些批量交易外,也有个别狗主人牵着一两条狗来此兜售,别以为这是把它们当宠物出售,同样是按重量算钱,只不过称重不用磅秤,而是凭经验目测。市场上还有一些本地的游手好闲之人,对市场行情和狗儿本身都懂一些,常年在这里"淘金",偶尔遇到素质上乘的品种,便会煞有介事地与卖主在宽大的藏袍袖子里手语一阵,讨价还价直至成交,再以高出原来三到四成、至多一倍的价格倒手卖出。


1.jpg (44.28 KB, 下载次数: 78)

1.jpg
38#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00:09:41 | 只看该作者
        大概四五个小时之后,这里又恢复了原有的冷清,直到下一个星期天的来临……

        2001年,时隔九年之后,为调查藏獒的现状,我又来到了这里,发现九年前"壮观"的狗交易市场萧条了:贩子们面临着无狗可贩的困境,都要改行了。回想几年前贩子们的那种笼装交易方式,再看看如今"笼多狗少"的场面,我只能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

藏獒肉

肉狗甲、肉狗乙

肉狗甲:喂,老兄,听说你身价不低。

肉狗乙:早晚都得下锅,生不逢时啊!

三个狗贩见我拍照拔腿便跑,三轮车里的藏狗前途未卜。


滑稽的藏獒肉入药

       《西游记》中,妖魔鬼怪和各路半仙们都争抢着吃唐僧肉,因为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但吴承恩却始终未让他们得逞,只有这样西游的故事才能发展下去。再说唐僧只有一个,也不够分啊!干脆找个"猴精"保护着他,谁也吃不着。

       早几年,人们同样争着抢着吃种种被保护动物的肉,说"长生不老"是骗不了现代人的,但延年益寿总还是可以的。特别是在这个欲望蠢动的年代,滋阴壮阳才是这些人的真正愿望。而如今,种种"有特效的肉"几近绝迹了,也真吃不得了。但不管如何人们总能找到替代品。

       1999年,一群别有用心的人一再提出关于獒肉与獒骨可以代替虎肉与虎骨的滑稽说法。据说,这是国内某保健品厂的重大科研成果,该厂开发出了獒骨做的酒,并有某医学院免疫研究室强大的理论支持--他们甚至还出版了对獒骨做的酒进行药理研究的图书。

        关于"獒肉入药"这个问题一直有人响应。早在1992年,就已经有人提出过藏獒肉具有特殊功效的滑稽说法,为此我们专门拜访过藏医药专家。作为中华医药学中的奇葩,藏医药学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动植物被入药,可藏獒却不在名录,"藏族人不吃狗肉"恐怕是最好的回答。



说说狗肉

        就中国人爱吃狗肉这一暂时不能改变的国情,甘肃农业大学某教授就呼吁通过培育藏獒肉用品种来挽救原产地的种群基础,但是收效甚微。

        在人类驯化的家畜中,狗是最早的,人们对它的情感也是所有家畜中最特殊的。几千年来,狗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即使在现代社会中,狗仍有要负担的工作。由于对人类的帮助太多,狗一直被人誉为最忠实的伙伴与朋友。即使这样,人们也要尝尝它们的肉的滋味,但吃"伙伴与朋友"的肉总是说不过去,为此,聪明的中国人为区别于有用的狗(工作犬),又造了个新名词"肉狗",特指那些没用且只能为人提供食用肉的狗,这样人们便可以一边谈着"与狗的友谊",一边心安理得地啖着"狗肉煲",顺便名正言顺地探讨下多种多样的吃法。

1.jpg (23.86 KB, 下载次数: 83)

1.jpg
39#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00:11:08 | 只看该作者
       无独有偶,一个与狗的情形类似且同样有灵性的家禽,被人们誉为和平使者的家鸽,也有一个区别于信鸽的名字--"肉鸽"。吃鸽的方法同样有多种多样,甚至乳鸽也难以幸免。

        史前人类驯化狗的初衷并非为了获取食用肉,不然其他"专职"为人类提供丰富肉食的家畜,为何没有"肉猪"、"肉羊"、"肉牛"之说呢?想想史前人类在食物上远比现在短缺,却不会将狗"断其喉,尽其肉",现代文明人为何还要戕害自己的"伙伴",大啖其肉呢?在中国广大农村,即使是自幼为家把门的狗,同样可以杀了拿来大快朵颐。有人说过,对待动物的态度是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素养的窗口,似乎也有些道理。

        是否有一天,我们会像鲁迅笔下的"狂人"一样开始吃人,当然也是吃那些没用的人,叫做"肉人"、"走肉"抑或"人渣"的?

        最后说一句:爱吃、会吃本无可厚非,狗肉也可以继续吃,且仅限于"肉狗",但千万记住,别什么肉都吃。


直击黑色的藏獒贸易

        之所以形容藏獒贸易为"黑色",是因为这种贸易是失衡的,对藏獒而言是惨烈的。

        藏獒的买卖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而是自古就有。《马可·波罗行记》中就有关于藏獒贸易的记载。从19世纪末英女王第一次见到这种来自"西藏的大狗",到1947年探险家毕肖普带着第一只藏獒到美国之后的三四十年,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藏獒贸易从未间断过,但这些都没有威胁到藏獒种群的延续。但是近二十年来的藏獒贸易却一直威胁着这个物种的生存,特别是近几年,用"赶尽杀绝"来形容这种失衡的物种掠夺一点都不过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宠物市场上的藏獒贸易以"出口"为主,主要是为满足境外日益高涨的藏獒热及宠物业界引种的需要。

        藏獒由草原到小镇,由小镇到省城,由省城到国际大都市,一路风尘,最后来到大海边,一针"速迷灵",一觉醒来,藏獒已到了异国他乡。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贩子们互不相识,却十分默契与和谐,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上交接着、交易着。即使是身为藏獒迷的贩子们,此时在他们眼里已不存在不能出售的藏獒;即使他们懂得"物以稀为贵",但在"贵"字面前"稀"字已无足轻重。在贩子们的群策群力、共同努力下,一条条优秀的藏獒通过各种途径被送出了国门。

1.jpg (54.84 KB, 下载次数: 81)

1.jpg
40#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00:13:54 | 只看该作者
       某一只难得一见的稀世藏獒个体,在某一特殊时间段内,在某一个特定的地点或在某个偶然事件的发生过程中,的确成就了某一些人的发财梦想,但藏獒绝非人人都可以触之即有的聚宝盆,更多的*着藏獒发财的美梦被一个个地打破。

欺骗

        外界的盲目追捧,使得藏獒一时演变成了奢侈商品,很多欺诈行为也因此而生。强买强卖已不足为奇,还有贩子险些因"狗"丧命,这个事实在业界早已不是新闻。有个张姓贩子按照买卖约定风尘仆仆、不远千里地送货上门,却不想上了当地"强人"的圈套,非但以种种借口拒绝付钱,还威胁到贩子的人身安全,最后经两地公安机关的共同营救方得以脱身。

        在诸多藏獒爱好者当中,也不乏那些深居豪门的富商大贾们。他们在一味追求优秀个体的同时,虽然也知道"金无足赤"、"碧玉有瑕"的道理,但仍固执地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标准寻觅着,别说藏獒的身高、体重要达标,对獒身上的少许杂毛或仅差几厘米的尾毛等如此小的"缺点"都不能"容忍"。虽然这样的标准有些不切实际,但他们却为此不惜金钱,力求得到十全十美的理想品种。而另一边呢,贩子们为了得到金钱也用尽了一切手段,杂交、增肥、染色、拔毛,甚至不惜动用外科手术来迎合买家的要求,同时伴随的还有极近真实的谎言。

        随着人性深处影影绰绰的欲望在潜滋暗长,阳光下丑态百出的表演也似乎顺理成章。也许我们不能简单地以道德标准去评判这些近似习惯性的动作及谎言,但这些行为仍然提醒着我们:藏獒贸易就是人类生活的缩影,猥琐、欺诈、暗算,能蒙就蒙、能骗就骗这些人性的弱点,就是这样不加掩饰地与诚信、自律一类的基本道德标准,争夺着每个人的心灵空间。


        这是与藏獒贸易相关的四种人:产地的无业游民、外地狗贩、养殖业户以及伪专家。也可以说他们就是藏獒的天敌。

原产地的无业游民

        他们大多是为些小利而充当狗贩的向导,或提供信息,或干脆自己千方百计将目标物弄到手再倒买给外地狗贩。因此,狗贩子虽然很多,但仅凭狗贩而没有当地无业游民的帮助,在短短几年内便对藏獒种群造成如此大的破坏也是不可能的。

1.jpg (42.12 KB, 下载次数: 77)

1.jpg
41#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00:15:02 | 只看该作者
       狗贩有高、中、低三种档次。高档狗贩往往直接受雇于某个名流、商贾或宠物业内的"寡头",配备有吉普车、GPS或卫星电话,最起码也是全球通GSM移动电话。他们在当地向导的引领下直接奔赴深山草场,展开地毯式的搜索,得手后将藏獒运至县城驻地暂存,积累到一定数量后统一运至目的地。中档狗贩则在产区当地扎下营寨,贴出收购广告或放出风去,打持久战,守株待兔。低档狗贩都是当地的一些无业游民,利用熟悉当地环境的优势,走家串户,连哄带骗地将目标物弄到手,再转卖给高一级的同行,他们一般都在为高级狗贩服务。

        外界很多人都认为狗贩子赚了不少钱,其实发财的仅仅是个别现象,大多数狗贩苦心经营几年到头来是一无所获。有个河南人专门从事贩狗业己有十几年,经他手去往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的藏獒不计其数,有的狗听说在国内外的狗展上都拿过奖,但他到头来仍是一贫如洗。这些狗贩处于流通环节的最底层,往往接触不到真正的买家,狗又不像其他可以长期库存的商品,它不但要吃要喝,还会生老病死,一旦死在自己手里,那就赔大了。因此大多狗贩为求尽早脱手,一般只能刨去成本挣个辛苦钱。即使待价而沽,也不能坚持太久,只能见好就收。

养殖业户:藏獒的皮层层叠叠380、382

        狗的命很"*",是很容易养活的家畜。在中国广大农村,至今为新生儿取乳名时都带个"狗"或"猫"什么的,目的就是希望小孩子健康,不生病。养一两条狗容易,养一百条狗就需要学问了,可谁听说过办个养狗场需要资质审核或资质证书的?在偏远的乡村僻壤,甚至什么证照都不需要。

       在初期,养殖户对藏獒大多是一知半解,往往不论良莠一并收购,这种贪多求全的"采购方式"对藏獒的种群基础破坏更为严重。由于饲养场地有限,像"喂猪一样"的高密度群养方式极为普遍,加上养殖户并不了解兽医及相关病毒学知识,传染病毒在群养的环境中有着加倍的杀伤力,群死的悲剧不断上演。

所谓专家

        "专家"队伍的成分比较复杂,有农业、畜牧、林业系统的某些在职干部,还有大学里相关学科的闲职教授。

1.jpg (31.63 KB, 下载次数: 74)

1.jpg
42#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00:19:46 | 只看该作者
        在欧、美等国家的影响下,港台地区的藏獒热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尤其是中国台湾。由于历史原因,台湾早期引进的藏獒种源都来自于美国,并曾盲目地追随过"美系血统"。中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后,台湾犬界逐步从大陆引进种犬。为求藏獒血统的纯正,一批批藏獒爱好者直接远赴藏区引种,千方百计深入到西部牧区的腹地,甚至偏远山区溯根问源。台湾岛内也曾出现过为购得珍贵优秀品种的藏獒而创下天文数字的收购价格,但不知是否是炒作。20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的爱好者曾一次"扫"走几百只"靓狗"。这股寻獒热潮至今依然持续着,但随着大陆藏獒产地资源的几近枯竭,人们多少都回归了少许理智与冷静,港台的犬界如今也试图向培育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内地也有为数不少的养獒人,但其中只有极少数人是真正的藏獒迷,大多数人都是些为利益驱使的贩子。这极少数的人真正意识到养獒背后更深层的东西,这才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这些人的能力是微弱的,"保护藏獒"的口号不久便淹没在潮水般的贩獒大军的喧嚣中。

        如此看来,是否这些"大多数"太麻木了呢?不是,是盲目的羊群效应使他们认为这只是挣钱,并非带着屠刀去砍杀藏獒,"别人可以,我为何不能?"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比境外同行高涨十倍到几十倍的寻獒热潮之后,面对枯竭的物种资源,是冷静下来回归理智的时候了。

       世界各国在争夺优秀藏獒的同时,对藏獒的个体要求及衡量标准上,随着各国、各地的观念差异而不尽相同,五花八门。有些国际犬评人士认为,藏獒在数量上以中国台湾地区最多,而个体标准上是美国的最佳。其实这些说法都过于武断。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藏獒,无非是千百年来被高原游牧民族驯化的一种优秀守卫犬,而这一品种现在依然广泛地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地区!


挽救藏獒

笼中困兽--中国内地藏獒养殖场巡察

        据考,在中国东西南北各地均有藏獒养殖场,这些养殖场基本是民间的,规模大小不一,个别场内还有质素相当不错的种獒。但由于设施简陋,种獒整日被关在几平方米的狭窄空间里,成了笼中困兽。这样的方式繁育出来的藏獒后代,还能拥有高原神獒的风采吗?

1.jpg (32.32 KB, 下载次数: 68)

1.jpg
43#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00:21:12 | 只看该作者
藏獒产地的现状十分堪忧

        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至少还有四十万条藏獒,然而短短的十几年后,藏獒的现状却惨淡异常:数量急剧下降,种群特征严重退化,品质良莠不齐,优良个体已极难寻觅。

        造成藏獒种群如此迅速灭减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利益,它促使大批客商涌进藏獒的生产区,将大批的藏獒运离高原,用于满足外界的藏獒热以及国内各地不断增加的狗肉需求。很难想像仅仅是因为藏獒的出肉率高,珍贵的藏獒就被很多人当成了餐桌上的美食。平均每个地、州每年都有几千只藏獒被运出,这种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其对藏獒的物种资源再生造成的破坏是无法挽救的。悲剧至今仍在延续,藏獒的生存环境十分严峻。保护藏獒,迫在眉睫!

救救藏獒!为了物种的多样性,请从我做起。

        同样是走在这条214国道线上,与十年前相比,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如今,在偌大的青藏高原,优良藏獒的个体已不足万分之一,能称得上"獒"者更是寥寥无几。要使藏獒种群恢复到二十年前的水平已无可能,再不保护,就真的会如美国人说的那样--藏獒已经在它的本土灭绝了。这中间,我们失去的又何止是拥有世界美誉的"中华神獒"?



面对大山

       无论春夏秋冬,高原的早晨一样宁静而清冷。这里的清与静涤荡着人的心灵,使我获得了难得的平静与解脱。

        因为藏獒,我这个来自城市的人真正融入了对任何人都充满诱惑的高原。在那块看似贫瘠的土地上,藏獒与人们一起快乐地生活着,那种快乐覆盖了一切,并将伴随着他们一生。那种快乐也感染了我,改变着我的价值观--也许只有那简单的快乐才是最真实的。在每一次按下快门,亲近那快乐的瞬间,我都感悟着这种快乐的永恒。

        也许每个人都渴望能像草原上的鹰一样展翅高飞,像高原上的獒那样风一般地飞驰,但在现实中我们都做不到,为了种种不能开脱的原因,我们给自己套上沉重的欲望枷锁,禁锢自己的心,欲罢不能。的确,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又有谁能真正地做到"无欲则刚"!在繁华的都市里,我们的事业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我们不停地追赶着日新月异的潮流,惟恐被社会淘汰。也许只有在面对这不知静卧了多少年的大山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人事有代谢,山川无古今"的道理。

1.jpg (29.92 KB, 下载次数: 83)

1.jpg
44#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00:23:06 | 只看该作者
        人,其实只能被一种东西淘汰,那就是时间。

        这些年来,我行走在很多个同样寂寞的城市中,走走停停,谨小慎微地迈着每一步,到头来却发现自己不过还在起点不远处徘徊而已。每到这时,我便开始渴望雪域高原,渴望飞向那足以让人忘却一切的广袤大地……在那里,我不再茫然,不再疑惑,因为我知道一切都可以那么简单。

        我离不开这喧嚣的都市红尘,我也热爱着这片静默的高原,为了这种简单的快乐,我在两者之间奔波忙碌着,永不停歇。


        高原上的一切都是简明而直接的,这样一种属于高原的简单的快乐促使我一直在用心去找寻永远只属于这里的藏獒。

       1992年10月一个宁静而清冷的早晨,寂寞的班车搭载着我第一次行进在唐蕃古道上,开始了我长达十年的藏獒寻访之旅。

        狗和人一样,有性格,也有感情,还有灵魂。如果认为"只有埋藏了自己亲人的地方,才是(家)故乡"的话,那么,藏獒也永远只能属于这片高原……


备忘

1993年秋天的草原深处,我和泽尔冈一家人。

        泽尔冈一家是寻访中帮助我们的第一个藏族家庭。我们在他们的家中"下榻",得到些吃与喝,听他讲关于藏獒的故事。之后我曾努力去寻找过他们,却再也没找到。

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金子"招牌。

1997年3月中旬,青海湖依然封冻着,但候鸟已守时地迁徙而来。

1996年11月,玛多。

        2001年的初春,到了该为"寻访藏獒"作一个小结的时候了,于是我来到南方的一个小村庄--虾头村,村如其名。在那里,我静下心,用了一年的时间来整理这十年来为了藏獒而记录的文字与拍摄的照片,这个过程仿佛又让我重新踏上了寻访的旅程,记忆中的碎片也再一次被拼贴,一切都开始清晰起来……高原上的一张张笑脸不断地闪现,泽尔冈、才让、才嘎、达杰、嘎布藏、泽旺……这些是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面孔。然而从当初他们接纳与帮助我这个"生命过客",以及我们相互祝福挥手道别时所悟到的一样,今生我们只能谋此一面了。

        本书完稿的时候,我深深地知道这还不是完美的,譬如照片,我虽然紧紧地把相机握在手中,却错过了许多无法找回的珍贵镜头。但为了补救,我还是固执地返回去寻找,虽然结果还是什么也没有找到,但是我更懂得了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

        这是一本凝聚了心血的书。无论是在寻访的路途上,还是本书最后的编辑出版,都得到过朋友们方方面面的帮助,我借这样一个珍贵的机会,诚挚地感谢大金、吴莉芳、张存丁、赖东才、郝珉珉、才佬、李鹏、魏云刚、黄朝明、史丽娜,感谢他们!我要谢谢儿时的同窗李东民,多年来他同我一样地坚持着这艰难的旅程,陪伴着我并一路关照着我;还有我的同事陈喜庆,正是他提供的那支"超长镜头"才使我多次免受藏獒的攻击,进而得以完成了这本书;还要感谢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的宋兴国主任,他一直是我的良师,给了我"养犬学"的理论支持。

        最后要感谢敦煌文艺出版社的刘兰生社长对我和本书的点拨,以及同样为本书倾注心血的和插图的朋友,是他们将本书展现给了读者。但,最深和最重的感谢,我要献给那辽阔且厚重的西部高原。


全文结束!

1.jpg (38.99 KB, 下载次数: 72)

1.jpg
45#
发表于 2007-3-16 13:27:14 | 只看该作者
:$ ;P :o :lol :L :Smilies09 :Smilies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et86宠物论坛

GMT+8, 2024-4-29 06:16 , Processed in 0.1225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