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宠物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07|回复: 0

日常管理中的健康评估与相关检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 00: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日常管理中的健康评估与相关检视

我们当然希望能在饲养环境中,见到个体持续而健康的成长,并充分展现种别独具的型态与色彩魅力。不过令人常感沮丧的,却是在饲养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不洁饵料、过量投喂所导致的水质恶变、因新进鱼只所造成的病原携入、感染与疾病传播,甚至是环境老化所引发的个体不适,因而影响个体的健康生理,甚至造成部分个体的死亡。因此为能达到在生物表现不适与感染病症前,饲养者便能控管防治于之前,日常管理中的健康评估,与针对个体在型态、色彩及行为表现上的相关检视,绝对有其需要性与必要性。

在湖产慈鲷的相关饲养管理上,一般建议进行日常检视与健康评估,应该依据对象区分为针对「环境」与「饲养个体」两方面;前者所指的包括了诸如亚硝酸(NO2-N)、氨/铵(NH3/NH4+-N)、pH值与硬度等水质条件、底质状态与滤槽内的各种滤材寿命,而后者则主要以观察饲养湖产慈鲷,或是出现于混养搭配上的其它鱼种,甚至是诸如螺类或水草等向来不被重视的配角。

也许是因为饲养风气与观念不同,因此对于本地的饲养者而言,鲜少有人为饲养的湖产慈鲷,准备专门用以监测水质的pH值或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ORP)测定仪,甚至连用于简易滴定方式测定水中酸碱值与硬度的滴剂组,都很难见到相关的使用状态;而这就究竟是代表本地饲养者无须倚赖测定组的高超饲养技巧?亦或是不具有正确的水质管理与饲养观念?我想这答案是心照不宣的!由于坦湖慈鲷是生活于高碱性与高硬度环境中的特有慈鲷种类,因此其对于存在于水中的含氮废物,或是于底质还原层中累积的硫化氢浓度,其实是相当敏感的,倘若一般饲养者无法由日常的水质与投喂操作进行相关管理,而又同时忽略对于水质状态的了解,往往当气压或水温产生明显变动时,就可能见到鱼只表现极端不适,甚至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

而以「个体」为单位所进行的健康评估与相关检视,则多着重于个体体表与各鳍的完整性、呼吸频率、胸鳍与鳃盖的开阖速度、摄食意愿,以及个体间的互动状态差异。一般而言,拥有良好且稳定状态的健康个体,体表与各鳍基本上是完整且可自由开展的,如果在基部或边缘出现溶失、出血或结节,往往表示个体正苦于其它个体的追咬,亦或是病原生物的侵害;而两者间的最大不同,则是病态性的症状会持续扩展,而如果仅是个体间的竞争与打斗,在妥善隔离或投入荫庇物后,便多能有效地加以改善。此外对于一只健康的坦湖慈鲷,体表多半是光滑且能散发特殊的金属光泽,如果出现肌肉白浊、开放性的溃疡(ulcer)、出血甚至是黏液的异常分泌,则应尽速隔离并实时谋求相关治疗处理。 由于多数饲养者对于疾病病症与相关感染病原显出陌生,因此对于个体健康状态的相关判断,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观察个体的泳姿及摄食意愿,一旦个体会在平稳的泳动过程中,突然出现如触电般的冲撞、异常的扭动身体,或将身体擦磨物体,并对刺激失去立即闪躲的能力,以及失去对投入饵料的就食意愿时,都再再显示出个体在健康上已出了状况,需要实时的隔离、治疗与妥善对待。

坦干依喀湖慈鲷的疾病诊断与相关管理

Chi-Yang, Huang

疾病产生的原因,不外乎是不良的环境状态、虚弱的宿主(host)以及病原生物的存在;而近年来针对个体营养需求进行相关试验,亦指出品质不良或失衡的营养供应,也是导致个体罹病的主要原因。 首先提到的「不良环境状态」,除了专指在饲养环境中持续变化或累积,诸如氨、亚硝酸、硝酸、pH值与硬度等各项水质因子外,同时亦涵盖了底质、过滤与曝气系统,甚至包括日常的相关管理。 其次「虚弱的宿主」则专指因为受到紧迫原(stressor)刺激而产生紧迫(stress)的个体,或是因为打斗负伤、体表出现明显开放性伤口的个体;而这些看来不甚严重的黏液分泌、鳞片脱落或是鳍条破损,都有可能成为病原进入鱼体,并造成相关感染甚至大规模传播的主要路径。

而「病原生物的存在」

所指的则是经由鱼只或包装水体所携带,或是藉由诸如网捞及捉取等实际接触,而进入环境中诸如病毒(virus)、细菌(bacteria)、真菌(fungi)、原生动物(protozoa)以及其它大型的体内与体外寄生虫(in-vivo与in-vitro parasites)等。这些潜藏于底砂、滤材或缸中任何角落的病原生物,平常可能受到稳定环境的抑制,或是健康个体所拥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作用,因此并不会对个体的健康造成危害;但是当环境条件丕变,个体的活力与食欲低下之际,牠们便多会趁隙而入,并对个体展开毫不留情的攻击。

至于「失衡的营养供应」

则是针对经常发生于人为饲养过程,在投喂管理上持续使用单一来源或种类的饵料所导致,发生的原因虽然并没有明确的病原,然而在时间的累积下,仍会对个体造成诸如骨骼畸形、鳞片脱落、体色不彰甚至下颚脱出等现象;而这种因为失衡营养所造成的病变,即为一般所称的「营养性疾病」。

其实不论使用的饲养水槽有多么的大,或是在自动化控制的精细操作下,水质状态呈现的多么稳定,请切记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那便是不论是任何一个以「观赏水族」为出发点,并拥有众多饲养生物的水槽,都因为已违背了原本物质循环的路径,同时在有限空间的限制下,多承载了远超或环境负荷的生物密度与生物量;加上鱼只进出的频繁、饲养底质与滤床的快速老化、个体持续失衡的营养状态,甚至是灯光照明给予个体持续的紧迫与刺激,都让整个环境在面对病原生物的攻击时,承担着极大的风险。

因此本篇内容虽主要在介绍发生于坦湖慈鲷饲养过程中,经常可见的相关感染症状,然而最终的目的,却是希望每一位饲养者,能够藉由各式病原导致个体感染后,所呈现的危害与损失可能,而能在感染与大规模传播前,便先行达到阻隔、限制甚至排除饲养个体暴露于病原危害的阴影下;而至于其中所谈到的部分关治疗,则是在难以避免或错失防范机制后,所必须采取的消极策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电话:13976351999    站长联系QQ:713767   
站长微信:13976351999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pet86.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宠物论坛

GMT+8, 2025-8-9 11:06 , Processed in 0.0115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海南犬业协会

© 2001-2020 中国宠物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