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狗-宠物猫-pet86宠物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其它] 争奇斗艳的昆虫世界---昆虫知识ABC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0: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尾须(尾巴)及其功能
  尾须通常是1对须状的突起,着生在第11腹节转化成的肛上板和肛侧板之间的膜上,虽然有时好象生在第10节上,但它们是第11腹节的附肢。

  尾须只在低等的昆虫,如部分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中的蜉蝣目、蜻蜓目和直翅类等中较普遍,并且形状、构造等变化较大。蝗虫的尾须如刺状,不分节;缨尾目、蜉蝣目昆虫的尾须呈细丝状,分成许多节。还有很多中间类型的。尾须上常有许多感觉毛,是感觉器官。但在双尾目的铗尾虫和革翅目(蠼螋)中,尾须硬化,形如铗状,用以防御;蠼螋的细状尾须还可以帮助折叠后翅。

  在缨尾目和部分蜉蝣目昆虫中,1对细长的尾须间,还有1条与尾须极相似的中尾丝。中尾丝不是附肢,是第11腹节背板的延伸物,有一对尾须和一根中尾丝是这两类昆虫最易识别的特征。衣鱼,俗名蛀书虫(属缨尾目衣鱼科),体小柔软,身披银灰色鳞毛,常栖息于书籍、纸张和衣物问蚀食。一旦被人发现,动作极为敏捷,转眼便"溜之大吉",无影无踪。它们这种逃避天然敌害的本领,与生长在腹部末端的尾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衣鱼的尾须是三条分节的比身体还要长的细毛须。 这3条尾须不但有着触觉的功能,也是运动的附属器官。衣鱼善于爬行在垂直的墙壁上,除肚子下面有着起吸附作用的泡囊外,尾须总是紧贴着墙壁,上面那密集的短毛还起到助推和防止下滑的作用。衣鱼为防止蜘蛛、蝇虎等天敌的捕食,停息时总是不停地摆动着尾梢,诱使天敌将注意力集中到尾梢上来,当尾巴被抓住,分节的尾毛即断掉,身体便可乘机逃脱。这可算是“舍尾保身”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0: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体壁
  昆虫身体表面的“皮肤”坚硬而不能随意弯折,就象穿了一套盔甲,我们称之为体壁,是昆虫含有几丁质的外骨胳。昆虫的体壁对昆虫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要坚硬、结实,足以承受肌肉,保护身体不受机械损伤,且能够防止水分过量蒸发,又要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体壁作为一道保护性屏障将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外界环境隔开。可以说它既是皮肤,又是骨胳。作为前者,它帮助昆虫有效地保持了水分,阻止了外界不良因子的入侵。作为后者,它决定了虫体的外部形态。这种一举两得的巧妙构造为昆虫的生存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体壁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由外向内依次为表皮层、皮细胞层和底膜。表皮层是皮细胞层分泌出的非细胞性的物质。体壁的许多特性,如坚硬性、弹性、不透水性、抵御外物侵入的特性以及类似骨胳的支撑作用,都是表皮层表现出的特性。表皮又可分为外层的上表皮(由外向里依次为护蜡层、蜡层和角质精层)和内层的原表皮(几丁质和蛋白质的复合物)。 皮细胞层是连续的单层细胞的活组织,有较活泼的分泌机能;分泌活动随蜕皮的进程而起着周期性的变化。皮细胞特化还可形成昆虫体表的外长物如刚毛、鳞片、刺、距及陷入体内的各种腺体及各种感觉器官如视觉器、听器等。底膜是紧贴在皮细胞层下的一层薄膜,由血细胞分泌形成,主要成分为中性粘多糖,它起着隔离皮细胞层与血腔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0: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体色
  昆虫有着极其丰富的色彩,有的昆虫色彩艳丽、斑澜夺目,甚至还呈现出变幻莫测的金属色泽,也有的昆虫颜色暗淡、陈旧,实无美丽可言。那么昆虫的不同色彩是怎样形成的呢?不同的颜色对昆虫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昆虫的颜色多数是由体壁和它的衍生物产生出来的,也有的来自不同的皮下组织或血液。根据颜色的成因我们把它分为两类:一类是色素色,是由色素化合物形成的颜色,这些物质可以吸收某种光波,而反射其他光波,从而形成各种颜色。它们多半是代谢的产物或副产物,如黑色素、类胡萝卜素、蝶啶类等。当色素存在于表皮内部时,我们把它称为表皮色。表皮色在昆虫死亡后还能保持很长时间的稳定性,如翅上的花斑。若色素位于表皮下的真皮细胞内,则称为真皮色,真皮色往往随着昆虫的死亡而逐渐消失。有些昆虫活着时呈嫩绿色,可制成标本后不久,嫩绿色渐渐变成了黄褐色,就是这个缘故。另一类颜色是结构色,是光照射在虫体表面的不同结构上而产生折射、反射及干扰而形成的。昆虫身体的金属光泽属于结构色,结构色不会因昆虫死亡或煮沸、漂白等处理而发生改变或消失。昆虫的色彩大多是混合上述两种色泽而成的,称为混合色,如有一种美丽的蝴蝶叫做幻紫峡蝶;它的翅呈黄褐色;当从不同的角度看时,又显现出梦幻般的紫色闪光,其中黄褐色是色素色,而紫色闪光则为结构色。昆虫有了这样那样的颜色,就可吸引异性求偶、隐藏或示威避敌,还可避光保护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0: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昆虫在动物界的位置及其多样性
  

分类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所以生物分类就是认识生物的基本方法。生物分类应用分类阶元(分类系统)来安排每一种生物。也就是说,每一种生物在生物分类系统中都有其特有的位置。分类系统是按等级排列的,好象台阶一样,所以叫分类阶梯或分类阶元。分类阶梯概括起来有七个字: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阶元,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也是分类的实体。现以家蝇(苍蝇)为列例,示其分类地位和系统排列:




界:动物界(Animal)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昆虫纲(Insecta)

目:双翅目(Diptera)

科:蝇科(Muscidae)

属:蝇属(Musca)

种:家蝇Musca
domestica L




随着分类研究的发展,这七个字的分类阶元有时已不够用了,于是又在每个阶元下设“亚”级,如亚纲、亚科、亚属、亚种等,也有在目、科上加“总”级的,如总科、总目,这里就不详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0: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昆虫在动物界的位置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下的一个纲棗昆虫纲(Insecta,
Hexapoda)。所以,昆虫具有节肢动物门所共有的特征,同时有具有不同与节肢动物门下其它纲的特征。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

(1)身体分节;

(2)整个体躯包被有含几丁质的外骨骼;

(3)有些体节上有成对的分节附肢(例如足),“节肢动物”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4)体腔就是血腔。



在节肢动物门中,还有五个比较重要的纲,现略作介绍,以示与昆虫纲的异同:

蛛形纲(Arachnoidea)
体躯分成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段。头部不明显,也无触角。有4对行动足。陆生,以肺叶或气管呼吸。常见的有蜘蛛、蝎子、蜱、螨等。有趣的是,蜱、螨常与昆虫纲一起研究,通常在昆虫研究所、研究室或研究组里都有研究蜱螨的研究人员。但一定要记住,蜱螨不是昆虫。

甲壳纲(Crustacea)
水生,以鳃呼吸。体躯分成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段。有2对触角。至少有5对行动足,附肢大多为二支式。常见的有虾、蟹、水蚤等。 


唇足纲(Chilopoda):陆生,以气管呼吸。体躯分为头部和胴部两个体段。有1对触角。每一体节有1对行动足,第一对足特化成颚状的毒爪。常见的有蜈蚣、钱串子等。
重足纲(Diplopoda)
一般同唇足纲,故也有将此纲与唇足纲合称为多足纲(Myriapoda)的。但重足纲的体节,除前方3-4节及腹末1-2节外,其它各由2节合并而成,所以各节有2对行动足。马陆为本纲常见的代表。



结合纲(Symphyla)
很像唇足纲,但第一对足不特化成颚状的毒爪。此外,每一体节上通常还有1对刺突和1对能翻缩的泡。这同昆虫纲的双尾目极为相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0: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昆虫纲的多样性 - 33个目的识别
  

  昆虫纲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形态结构极其多样化,因此其分类系统也比较多,不同的分类学家有不同的见解,目前还不能完全统一。现按世界与国内常用的2亚纲33目的系统介绍如下。各目后面特征的总结主要根据杨集昆教授发表的科普诗整理、修改而成。



无翅亚纲 Apterygota

原尾目Protura (螈)
双尾目Diplura (铗尾虫)

弹尾目Collembola (跳虫)
缨尾目Thysanura (石虫丙等)


有翅亚纲 Pterygota

蜉蝣目Ephemeroptera (蜉蝣)
缨翅目Thysanoptera (蓟马)

蜻蜓目Odonata (蜻蜓、豆娘)
同翅目Homoptera (蝉等)

绩翅目Plecoptera (石蝇)
半翅目Hemiptera (蝽象,蝽)

蜚蠊目Blattodea (蜚蠊,蟑螂)
广翅目Megaloptera (泥蛉等)

螳螂目Mantodea (螳螂)
蛇蛉目Raphidioptera (蛇蛉)

直翅目Orthoptera(蝗虫等)
脉翅目Neuroptera (草蛉等)

竹节虫目Phasmatodea(竹节虫等)
鞘翅目Coleoptera (甲虫)

蛩蠊目Gryllobattodea (蛩蠊)
捻翅目Strepsiptera

等翅目Isoptera (白蚁,虫尉)
长翅目Mecoptera (蝎蛉)

纺足目Embioptera (足丝蚁)
毛翅目Trichoptera (石蛾)

缺翅目Zoraptera (缺翅虫)
鳞翅目Lepidoptera (蝶,蛾)

革翅目 Dermaptera (蠼螋)
双翅目Diptera (蝇,蚊等)

啮虫目Psocoptera (书虱)
蚤目Siphonaptera (跳蚤)

食毛目Mallophaga(鸟虱等)
膜翅目Hymenoptera (蜂,蚁)

虱目Anoplura (虱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0: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翅亚纲Apterygota的特点是体小,原始无翅。腹部有腹足遗迹。增节变态或表变态。 原尾目Protura (螈)


本目俗称螈。这个螈字的构造很妙,它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表示这是最原始的昆虫。微小无翅昆虫,体长0.5-2毫米,细长,白色或无色。没有触角、复眼和单眼,有1对假单眼,是触角退化的遗迹。口器内藏在头内,适于刺吸。前足特别长,它常高高举在头部的前面,能代替触角的作用。腹部12节,没有尾须,第1-3节有腹足的遗迹。

分布很广,截止1995年世界已知69属649种,我国有9科34属164种。原尾目生活在潮湿的草土内、树皮及砖石下。刚孵化的若虫腹部只有8节,随着虫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另外三个体节和一个明显的尾节。这种现象称为增节变态,是其它昆虫没有的。


有些学者将本目提升为原尾纲,放在六足总纲(Hexapoda)中,也就是将原来的昆虫纲提升为总纲,原尾目和弹尾目都提升为纲,有时双尾目也提升为纲,其余部分就叫狭义的昆虫纲。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举足原尾目,触角却独无;腹部十二节,前三有腹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0: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弹尾目Collembola (跳虫)

俗称跳虫,因为它的腹部末端有弹跳器,故名弹尾目。它的第1腹节有吸盘状的腹管,第4腹节有1个分叉的跳器,平时跳器被吸管吸住,需要时吸盘状腹管一松,通过跳器一弹,即可跳跃。

小型,体长一般仅1-3毫米。每侧单眼8个,但有些种类无单眼。触角4节;足无跗节。凡腹部由6节组成的,叫节腹亚目(一般跳虫);如果腹部6节愈合成一个球形时,就叫愈腹亚目(圆跳虫)。


世界上已知约6000种,我国有193种。跳虫的分布遍及全球,生活在土壤中、杂草间、腐殖质内、树皮下以及蚂蚁和白蚁的巢穴中。跳虫的集居密度十分惊人,据报道,曾有人在1英亩草地的表面至地下9英寸深的范围内发现两亿三千万个跳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0: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尾目Diplura (铗尾虫)


触角念珠状,内藏的咀嚼式口器;没有复眼和单眼色。体长2-20毫米,我国西藏有一种铗尾虫,体长竟达49毫米,为世界所罕见。体白色或黄色。前胸小,中、后胸相似。跗节1节,有2-3爪。腹部11节,前7节有成对的刺突和泡囊。尾须发达,其中尾须线状的种类叫双尾虫;尾须骨化成钳状的种类叫铗尾虫(仿陈瑞瑾图)。本目有时被提升为双尾纲。

世界上已知约600种,我国已记载近40种。本目昆虫生活在不同深度的土壤中、或在潮湿的地方、石头下、朽木下、枯树皮下或落叶下。怕见光,取食腐殖质、菌类或微小的动物。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无眼双尾目,触角如念珠;尾须或尾铗,一七泡刺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0: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缨尾目Thysanura (石虫丙,衣鱼)

这类昆虫的尾部除有1对长尾须外,还有1根中尾丝,故名缨尾。体长4-20毫米,狭长,末端尖细,体表常覆有鳞片。触角长,丝状,末端尖锐。口器外生,咀嚼式。足的基节和腹节上常有刺突,腹板上还有泡囊。跗节2-3节,爪2-3个。雌性有产卵器。


世界已知370种,我国已记载约20种。本目分为石虫丙和衣鱼两大类,有的学者则将它们分为两个目。石虫丙的复眼大,左右相接,体隆起。生活在山地岩石上及海岸岩礁上。体色通常与栖息环境相似,不易被发现,如果用手在岩石上挥动,则可见有石虫丙在爬动,并会跳。衣鱼复眼小而左右远离或退化,体扁平。多生活于室内,在衣服、书、画等收藏品中时常可以看到,有时会在墙上爬,是书籍与字画的一害。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前口缨尾目,触角长丝如;尾须有中丝,二九泡刺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蜻蜓目Odonata (蜻蜓、豆娘)
[经济意义]蜻蜓身体修长,色彩艳丽,体态优雅,飞行灵活敏捷,有趣而诱人,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昆虫,常在白天活动于田野、园林等场所。人们引用的成语“蜻蜓点水”,实际上是指雌虫在交配后的产卵现象,每在水面点一下,就产1粒卵,动作很快。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工作不深入的意思。成虫和稚虫均为捕食性,在农业和卫生方面常视为益虫,但成虫袭击蜜蜂群,稚虫攻击鱼苗或小鱼。

[识别要点]:大多数蜻蜓体长30-90毫米,少数种类可达150毫米,而有的种类则十分纤细,体长不足20毫米。头大,复眼大而突出;触角刚毛状,口器咀嚼式。胸部发达,坚硬。前后翅等长,狭窄,翅脉网状,翅痣与翅结明显,休息时平伸,或竖立,或斜立于背上。足多刺毛。尾须小,1节。稚虫水生,其下唇特化为面罩,利用直肠或尾鳃呼吸。<FONT

蜻蜓雄虫的交配器位于第2腹节腹面,这在昆虫中是独一无二的,但其生殖孔依然在第9腹节,交配前雄虫先把精液由生殖孔送到第2腹节的交配器内。交配时,雄虫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挟住雌虫的前胸,然后雌虫将腹部向前弯曲使其生殖孔与雄虫的交配器结合。整个过程可在飞行中进行。人们看到两只蜻蜓相接飞行的现象,就是交配的部分过程。

[种类与分布]世界已知约5000种,我国已记载400多种。全球广泛分布。主要有两个亚目,(1)、均翅亚目(豆娘亚目):身体细,两对翅的形态很相似,休息时四翅直立在背上。(2)、差翅亚目(蜻蜓亚目):体粗壮,后翅基部比前翅宽,休息时两对翅平伸。<FONT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飞龙捕虫蜻蜓目,刚毛触角多刺足;四翅发达有结痣,粗短尾须细长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0: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绩翅目Plecoptera (石蝇)
[经济意义]
俗称石蝇。成虫多不取食,少数种类可危害农作物和果树。稚虫大多生活在通气良好的水域中,以水中的蚊类幼虫、小型动物以及植物碎片、藻类等为食,对维持生态平衡及水体净化具有一定作用,同时也是一些珍稀鱼类的食料。此外,该类昆虫对水中的化学物质反应较为敏感,可用于监测水资源的污染状况。
[url=][/url]

[识别要点] 体长5-90毫米,体长扁而柔软。头宽阔,复眼发达,单眼2-3个或无;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翅膜质,后翅臀区发达,翅脉多,中肘脉间多横脉,休息时翅折叠成扇状,平叠在胸腹部背面。跗节3节。腹部11节,常有丝状多节的尾须。雌虫无产卵器。稚虫似成虫,触角与尾须均长而分多节,有气管鳃。

[种类与分布] 全世界已知16科2300多种,分布在除南极以外的世界各大陆,在海拔5600米的雪山上仍有分布。我国已记载10科313种。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软体宽头绩翅目,方胸细腹三节跗;前翅中肘多横脉,尾须丝状或短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0: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蜚蠊目Blattodea (蜚蠊,蟑螂)
[经济意义]
俗称蟑螂。有些种类生活在室内,善跑,取食并污染食物、衣物和生活用具,且留下讨厌的气味,传播疾病和寄生虫,是全球性的卫生害虫。有些种类是中药材,可用于治病救人。野外生活的种类有少数危害农作物。

[识别要点] 体长2-100毫米,身体扁平,卵圆形。头隐藏在宽大、盾状的前胸背板下,而且向后倾斜。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复眼肾形。足多刺毛,跗节5节。翅长或短,前翅革质,后翅膜质,翅脉多分支。腹部10节。尾须多节。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约3700种,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少数分布于温带地区。我国已记载18科60属240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蜚蠊一般生活在石块、树皮、枯枝落叶、垃圾堆下,或朽木与各种洞穴内,尤以生活在居室内的种类为人们所熟悉。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惧光喜暗蜚蠊目,盾形前胸盖头部;体扁椭圆触角长,扁宽基节多刺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0: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螳螂目Mantodea (螳螂)
[经济意义]
螳螂形态特异,头部宽阔如马首,前足形似弯月刀,静时好象在祈祷,动时迅猛如虎跑。为了不引起猎物的注意,螳螂有独特的拟态,宽者似绿叶红花,细者长如竹叶。因此,螳螂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成虫与若虫均为捕食性,以其它昆虫及小动物为食,是著名的天敌昆虫。螳螂产的卵有卵鞘包围,卵鞘称螵蛸,可入中药,是重要的药用资源昆虫。

[识别要点] 体长10-140毫米。头大,三角形;口器咀嚼式;触角长,形状各异,多为丝状,少数为念珠状或其它形状。前胸长,前足捕捉式。前翅为覆翅,后翅膜质,臀区大,休息时平放在背上。尾须1对。雄性第9腹板上有1对刺突。渐变态。卵鞘附于树枝或墙壁上。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2200多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大部分地区。我国已记载8科19亚科47属112种。常见的有中华螳螂等。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蜷腿祈祷螳螂目,挥臂当车猛如虎;头似三角复眼大,前胸延长捕捉足。

[生物学习性]螳螂习性凶猛,好斗,即使是同类也常互相残杀。不仅大吃小,而且雌吃雄,都属于正常现象,故有人称雄螳螂为“痴情丈夫”。螳螂在交配时,雌螳螂有时回过头来,先啃食雄螳螂头部,然后一口口将全身吃个精光,而雄螳螂竞不作任何抵抗,任其为所欲为。说来很似残忍,实则是雌螳螂在交配后,急需补充大量营养,来满足大腹中卵粒的成型,以及制作将来产卵时用来包缠卵粒的大量胶状物质。雄螳螂是为子女献身的。


一只雌螳螂一般可产下两三个卵块,一个卵块中有卵几十至上百粒不等。由于卵粒外有一层较坚硬的卵鞘保护着,所以才能安全池渡过冬天,待到来年天气转暖时,新的一代便出世了。


小螳螂出世时能把卵内的膜衣带出鞘外,然后才破衣孵出,并牵丝下垂。先孵出的便顺丝而上;离开卵鞘,自谋生路。这样可避免天生有食肉习性的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相残杀。这样巧妙的安排,也是生物智慧的本能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0: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直翅目Orthoptera

(蝗虫,蚱蜢,螽斯,蟋蟀,蝼蛄,蚤蝼)

[经济意义]
直翅目包括我们常见的蝗虫,蚱蜢,螽斯,蟋蟀,蝼蛄,蚤蝼等。除少数为捕食性种类外,绝大多数为植食性,其中不少是农、林、园艺等的重要害虫,特别著名的要数蝗灾了。大多数能够发音,有些鸣声悦耳动听,是有名的鸣虫;有的生性好斗,是引人入胜的玩虫;还有的形态奇秀或模仿拟态,令人赏心悦目。因此,它们又是重要的观赏娱乐资源昆虫。

[识别特征] 体长2.5-90毫米。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大,后足跳跃式。翅长短不一,有时无翅。前翅为覆翅,皮革质,有亚缘脉。雌虫有发达的产卵器。尾须短,分节不明显。常有发达的发音器和听器。渐变态。

[种类与分布] 全世界已知20000种以上,全球广泛分布,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种类较多,而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种类和个体数都较少。陆栖性较多,穴居性较少,水边生活的则更少。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后足善跳直翅目,前胸发达前翅覆;雄鸣雌具产卵器,蝗虫、螽斯、蟋蟀谱。

[分类系统与常见科介绍]:直翅目通常分为2-3个亚目。现按3个亚目介绍如下。

①螽斯亚目Tettigoniodea 触角丝状,超过30节。触角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身体的长度。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产卵器长。

A、螽斯科Tettigoniidae

跗节4-4-4(3对足的跗节都是4节)。产卵器剑状或镰刀状,尾须短而硬。

B、蟋蟀科Gryllidae

跗节3-3-3。产卵器针状或矛状,尾须长而软。

②蝗亚目Acridodea (Locustodea)

触角比身体短,30节以下,一般为丝状。听器位于第1腹节两侧。产卵器短,瓣状。

A、蝗科Acridiidae (Locustidae)


前胸背板不向后延伸。触角长于前足腿节的长度。跗节3-3-3。
B、蚱科(菱蝗科)Tetrigidae



体小,呈菱形,所以又叫菱蝗。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住整个腹部。前翅小,鳞片状。无听器。跗节2-2-3。

C、蜢科(短角蝗科)Eumastacidae


触角短于前足腿节,在触角的近端部有一个小突起。无听器。

③蝼蛄亚目Gryllotalpode

无听器,前足开掘式,产卵器不外露。

蝼蛄科Gryllotalpidae

触角30节以上,丝状。尾须不分节,长。

[ 本帖最后由 超級马甲_86 于 2008-5-18 21:0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et86宠物论坛

GMT+8, 2024-3-29 15:16 , Processed in 0.15930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