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4-29 18: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给狗狗挤肛门腺
肛门腺炎是犬的常见病,很多主人都听说过,但对于它的发病原因及处理方法可能不甚了解,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
肛门腺是位于肛门两侧偏下方皮肤黏膜内的一对外分泌腺体,是所有肉食动物都有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分泌一些刺激性气味作为自己的标志。肛门腺位于肛门皮肤黏膜的4、8点的位置上,开口向外。细心的主人可能会观察到在犬猫的肛门收缩时有两个针尖大的小眼儿,有一丝灰褐色的分泌物涌出。
肛门腺炎可分为两类,其中绝大多数为肛门腺阻塞,由于腺口阻塞,肛门腺的分泌物淤积造成的肿胀,引起不适。另一类为腺体内发炎,化脓而引起的疼痛、瘙痒。这两类病症常伴随发作。患此类病的犬表现为在初期引起瘙痒,其症状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病犬在便后及安静时,肛门拖地向前行走或来回摩擦地面。
第二类病犬会出现回头舔咬肛门周围,或咬后腿上部外侧的皮毛及尾根。
第三类症状为病犬在安静时呈坐滑梯状,正常犬在正常坐姿时肛门不接触地面,患病时经常出现一侧后肢直立,而另一侧后肢侧立,肛门贴地的奇怪姿势。好像人在坐滑梯。在初期症状出现一段时间后,如不及时治疗,病犬会出现后肢行走障碍,行走几步会突然肛门贴地,叉开两后肢,回头观看肛门。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肛门腺破溃,在肛门一侧或两侧出现腔洞,有脓血流出。
病情严重时,需要及时到动物医院做专业处理。作为主人应该做到的是预防、日常保健和及早发现,以防进一步恶化。预防方法十分简单,就是科学饲喂及相对稳定的日粮,以防止犬腹泻及便秘。在这里应当提醒犬主人的是正常粪便的标准,正常粪便应当是成形的软条状,表面具有一定的柔软度及黏性。那些很容易收拾而不粘器具和地面的粪便是不正常的,可引发此病。所以日粮中加适量的粗纤维,减少蛋白及骨头的含量。日常保健是指每次在给犬洗澡时,主人应用手由下向上捏住犬的肛门两侧4点、8点位置,如果感到肿胀就用力将其中的分泌物挤出,每月至少这样清理一次,可防止此病的严重发作。
在每次给狗狗洗澡前这样做:注意你的头,不要离肛门腺太近
第一将狗狗尾巴向上翻起,使肛门突出
第二将手指放在狗狗肛门边的四点八点处挤压
有的狗狗会喷出黄褐色的奇臭的东东,有的狗狗只有一点点东东,很臭哟!经常吃肉肉的狗狗更需要挤哟!!
其实狗狗肛门腺的定期挤压、清理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为了驱除狗狗身上的体臭。如果狗狗肛门腺不经常挤压的话,还会引起肛门腺炎症。
手法一定要注意:由内而外、由轻到重
记住,挤的时候,最好拿面巾纸或棉花盖在肛门上,以免臭水水溅到身上。
如果腺体已经被阻塞了一段时间,分泌物会象牙膏一样挤出,而不是喷出,通常只用轻轻挤压它们便可流出来。如果犬的肛门腺不好挤,就需要另一种方式,既将食指和拇指放到腺体下面稍靠后的部位,轻轻向上向外挤压。
正常的分泌物呈浅黄棕色,浓度从水样物到膏状物都有,并伴有恶臭。如果分泌物中带有脓血,说明已被感染,要尽快看医。如果你能摸到堆积物,但挤不出来,则说明肛腺已堵住,必须尽快处理,就医。否则会肿胀。
遇到这种情况,狗会舔肛门,在地上噌。严重的话会疼,由于疼痛,狗会疾跑或追逐尾巴或不停的舔或咬尾根部,最后产生脓肿。这时的狗表现为无精打采,拒绝进食或便秘。
定期检查肛门部的液囊,多长时间清理一次取决于每只狗积结的频率,有的一月一次,而有的两三月都不会有积结,还有的根本不需清理。小型种类的狗比大型狗易阻塞,可能是由于它们吃的食物比大型狗软且多,从而产生更坚硬的物质。
狗绳正确的使用方法
--狗绳的正确牵法是成功地训练狗的关键。 例如,狗超过主人向前走或朝 其它方向走时,在那一瞬间牵动绳子发出传递制止的信号,然后马上使绳子松弛下来。这一系列的动作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因此绳子的正确牵法极其重要。
-- 首先,绳套紧握在右手中,并保持适当的松弛,左手握绳在左腰间。绳子的状态,应是从狗的项圈之处稍微下垂,保持一定的松弛。主人要随时注意 狗所处的位置是否正确,是否出现牵拉绳子的现象。否则将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在训练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一心为了使狗处在正确的位置,经常是扯紧了绳子,几乎没有放松过。这样,经常给狗的脖子上施加压力,到了要纠正狗的行为时,牵拉绳子已经没有意义了,狗已区分不出两者的区别。
-- 另外,在训练或外出散步时,狗要处在主人的左侧,并同朝一个方向 (不习惯左 侧的话,也可以换在右侧), 但不能无视主人的存在任意地拉着绳子径直向前跑,这样,主人对于狗来说毫无吸引力,根本不值得信赖。 如有这种情况,训练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 方法如下:首先,当狗拉着绳子朝某一方向走时,立即强行牵着它朝相反方向走,途中可以拐弯,也可以在同一条路上来回走,总之 ,就是人牵着狗走。 其次,当狗准备向前拉绳子的瞬间--注意观察狗准备拉绳子时的样子,当出现这种征兆时,猛的一下向后拉绳子,勒住狗的脖子。这一瞬间的力度和时机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突然地一用力给狗的脖子上施加压力, 然后放松绳子。但必须注意,如果狗脖子上的绳子一直处在拉紧的状态,以上的训练方法就毫无效果了。
-- 请记住,正确牵绳方法是任何时候都是主人拖着狗走。如果你养的是一条力量较大的狗,可使用内侧带有钉子的项圈。这比起普通的项圈,力度和疼痛感较为强烈,但最好是避免使用。 平时,在家中要让狗自由自在。散步时,则要注意让绳子保持松弛状态。
狗为何吃屎
食粪症是饲主头痛的问题,尤其是溜狗时在人前作出这样的动作,主人可能感觉尴尬,食粪症可分自食粪症就是吃自己的大便、同种食粪症就是吃其它只狗的大便、 异种食粪症吃他种动物的大便包括人的,这种疾病引起的原因有行为和内科疾病之分,原因不同治疗方式不一样
行为的原因:
1. 母性行为:
母狗生完小狗会舔小狗生殖器和肛门的地方,除了刺激小狗大小便同时吃掉以保环境清洁干净,这还可以防止味道外泄,以避免被其它的动物的捕猎,属于正常的母性行为
2. 模仿的行为:
饲主经常清理狗舍和其居住的地方,久而久之狗狗也把他住附近的大小便清理干净,狗狗看到其它狗狗吃大便也学着吃属于模仿行为
3. 不适当的处罚:
狗狗大小便后或乱咬或破坏东西后受到主人体罚,造成狗狗心里害怕,所以大便后因害怕被主人处罚就把粪便吃掉湮灭证据
4. 取代行为:
狗吃大便是一种天性,粪便里一些特殊的味道是狗狗喜欢的,对草食性动物的发酵排泄物更是非常吸引他们,当吃不到这样的排泄物时就吃自己的或其它大便取代
5. 引起主人的注意:狗狗因为内科疾病而吃屎,主人惩罚而得到注意,内科疾病疾病好了后虽然吃大便会被主人责骂却继续如此,为得到主人的继续注意
6. 阶级霸权的行为:次阶的狗于团体中可能要吃高阶的狗屎以表臣服
7. 喂食习惯:有些狗一天要吃几餐,在改为一天一餐后以吃大便充饥,而引起这样的习惯
食粪及异嗜行为
食粪(Coprophagy)
食粪顾名思义即知是指动物吃食粪便。犬常有食粪行为,猫则少有这种行为。有这种行为的犬会吃犬、猫或其他动物的粪便。在正常状况下,野生犬科动物会吃草食性动物的粪便以获得某些营养素,母犬通常会舔净吮乳幼犬的粪便,保持居处的清洁;因此,食粪对犬而言并不是极度违反自然的行为。
异嗜(Pica)
异嗜是指动物渴望摄取不是食物的东西,食粪是包括在异嗜中的一种特殊状况。有异嗜症的犬只常会吃泥土、石头、树枝或其他非食物类的东西;有时它们不会真正吞下这些异物,只是不断舔舐这些东西。人类很早期即知猫爱吃羊毛、线纱、纸等东西;犬猫都会吃草,尤其是春夏之时,它们常会吃草。
食粪和异嗜的原因
食粪和异嗜都是令人相当不解的毛病,专业人员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多。有这方面毛病的犬猫多半是行为上的问题,尤其是长时间圈养在笼中,同时没有与外界互动的犬只,常因无聊而食粪。此外,犬猫食物体积过少或食物中缺乏纤维、盐、钴或磷等营养素,也可能造成犬猫有异嗜行为。另外,在极少数病理情况下,动物也会有异嗜行为,例如:腹膜炎及胃炎等引起慢性腹痛时,或因狂犬病和神经性酮血症等中枢神经系统障碍,或胰液分泌不足时,或糖尿病、肾上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也都可能引起动物产生食粪或异嗜现象。
食粪和异嗜的恶果
动物若吃本身的粪便,通常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但若食用其他动物的粪便,则可能食入寄生虫或其他病原,造成感染。因此,应避免,以免造成健康问题。有异嗜行为的宠物可能食入木屑、织物、石头等各种异物,造成消化道穿孔或阻塞,可能严重损害其健康,所以应尽力防止异嗜行为。
解决之道
怀疑有病理因素时,应针对疑因进行相关检查,例如怀疑有胰液分泌不足症时,应检查血清中类胰酵素免疫反应作用(TLI),以确定原因;确诊后,再针对病因加以处理。若为营养不均衡而造成异嗜行为,则应提升其饲粮等级,给予容易消化吸收的优质饲粮,使宠物由饲粮中获得足够的热量以及各种必需的营养素,消除动物由粪便或异物中获取营养素的行为。同时,给予高消化吸收率的饲粮也能减少其排便量,有助于降低食粪机会。因此,在动物排便后立即清除粪便,外出时戴口罩,防止吃其他动物的粪便或异物。供应任其咬嚼的玩具,或使动物进行某些活动解除其无聊感,定时带宠物外出也能消除其无聊感。在采用任食法协助其解决无聊感时,务必注意,不可使之过食,造成体重过重,因而损害健康。清除环境中的异物,使其没有机会吃或舔异物。若上述方式均无法防止宠物的异嗜或食粪恶习,则可在其异嗜物注入apomorphine引致其呕吐,因而对异嗜物产生厌恶感,进而终止其异嗜行为。
结论
食用经由AAFCO犬猫饲粮试验证明为营养完整而均衡的优质饲粮,犬猫可以由饲粮中获得足量的热能、纤维以及各种必需的营养素,因而可以减少犬猫因营养素不足而发生的异嗜或食粪行为。
狗與人類到底有哪些相互的傳染病?
從事臨床的動物醫療,最常為人所詢問的,便是狗狗的哪些疾病會傳染給人類?如果準備懷孕的話,適合養狗貓嗎?小孩子可以與狗貓一起生活嗎?應該帶家中的寵物進行哪些檢驗?這裡,便將一些例行常見的問題及傳染性疾病整理。但是看完這些說明,主人們不應該驚慌,因為其感染率都相當的低,且現在的居住環境衛生相當良好的社會中,其實很少見交互間的傳染病。但是某些必要的檢驗,確是不可免的。
A:病毒性
狂犬病 Rabies (病毒名:Lyssavirus)
症狀:宿主範圍包括整體溫體動物。動物感染時會呈現狂躁期及痲痺期,人類亦似。臨床症狀主要出現行為異常,咽喉逐漸痲痺,吠叫聲改變,下巴下垂,流涎,最後行動失調、痲痺、抽筋而死亡。潛伏期平均3-8週(視咬傷之部位,因為病毒的體內傳染方法是依賴神經的傳導,其最終的感染部位為腦部,所以傷口離頭部愈近,潛伏期就愈短),發病後5-7天死亡。人類之臨床症狀:發病時會有焦慮、頭痛、發燒、咬傷部位有異樣感,然後會出現痲痺及患者飲水時有吞嚥困難現象,見到水即誘發喉部肌肉之痙攣,即所謂恐水現象,故俗稱恐水症,且併有精神錯亂及抽搐之情形,最後因呼吸痲痺而導致死亡。
預防:咬傷,吸入空氣中病毒顆粒,或經由黏膜進入均可感染。如何避免感染狂犬病:A.從事狂犬病相關高危險群的工作人員(獸醫、研究人員、野生動物研究人員、捕狗人員)應事先接受預防注射,並每年確定抗體力價,以確保本身安全。B.赴狂犬病疫區洽商及旅遊應避免被溫血動物咬傷或舔舐傷口。C.預防寵物感染狂犬病即是保障自己的健康,故應為寵物定期注設動物用狂犬病疫苗,切勿隨意棄養寵物,另進口的動物需經檢疫,故切勿飼養走私動物。
處理:疫區及非疫區發生應採撲殺為原則,故畜主應每年確實做好犬貓預防注射。本病主要經由動物咬傷傳染,遭動物咬傷時應視咬傷情況送醫治療,依據醫師診斷,施予預防破傷風及其他細菌感染的防護措施。如果被貓、狗咬傷,依現行法令,可要求畜主將該動物送合法之動物醫院繫留關察十天,取得證明,如果動物未發病,人就不會感染狂犬病毒。台灣是非狂犬病疫區,原則上不必施打人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疫苗。如果被狂犬病動物咬傷,應先以消毒水洗清患部,再在患部注設免疫球蛋白,同時進行不活化疫苗注射。
壁虱性腦炎 Tick-borne encephalitis
症狀:本病毒屬黃病毒科,由壁虱媒介,但喝入感染羊之生奶也會經口傳染。人感染會引起雙峰性發燒及腦炎。
預防:在本病流行地區會由犬、貓與壁虱形成一個感染環。自然宿主為小哺乳類動物及鳥。懷疑時應進行家畜及野生動物血清學調查,早期發現感染源。
處理:在流行疫區,開墾使野生小動物之密度降低,減少病媒吸血源,同時進行撲滅壁虱的工作。
滅絕室內及寵物身上壁虱及跳蚤三大要點:
立即處理:當發現寵物身上有外寄生蟲時,必須立即設法清除,如使用具速效性的滴劑、專門洗毛精洗澡、除蟲藥粉或噴霧劑處理等,以消除身上之外寄生蟲。
環境控制:只要寵物生活在有寄生蟲的環境中,則寵物身上一定會出現寄生蟲。因此必須徹底消除環境中寄生蟲之孳生,才能免於侵害。要達到此目的,可使用噴霧劑、粉劑來處理寵物生活的四週環境(最好能同時殺死卵和蛹),並且注意常保清潔。
長期預防:要徹底解決外寄生蟲的問題,絕不能只消除看得見的成蟲,更要有持續性的預防措施。例如蟲害發生時,要定期地進行重複性的治療,並讓寵物長期配帶除蟲頸圈等,以控制新孵出的幼蟲侵害。
Q型熱 Q Fever
症狀:Q型熱是由立克次體病原Coxiella burnetii所引起。C. burnetii 分布遍及全世界永存於兩個交叉循環感染--在家畜及野生動物和 壁蝨。感染在家畜內廣泛的循環,包括綿羊,山羊,和牛。貓,狗,和家禽也會感染(Fox and others 1984)。在全美國綿羊感染的盛行率是相當高的,且綿羊是實驗動物設施中發生這種疾病最主要的動物(Bernard and others 1982)。然而,Q型熱發生在人類一人死亡的案例是病患暴露在臨盆母貓及其小貓環境中,而暴露在兔子之病例指出在實驗室環境中不應忽視其他動物是感染此疾病可能的來源。人類病患在病程及嚴重性等差異非常大,甚至可能發生無症狀感染。此病通常有突發性發燒,寒冷,後腦頭痛,虛弱,身體不適,和盜汗。在一些病例,發生乾咳肺炎,胸部疼痛,和其它少見症狀。同時也有急性心囊炎和急性或慢性肉芽腫性肝炎的報告。先天性心瓣膜缺損或者心瓣膜缺損修補會發生心內膜炎,且病情常延伸超過一個月甚至數年,最後造成重發性系統性感染。大多數Q型熱的病情會在兩週內痊癒。有心瓣膜疾病的人員不應從事具有C . burnetii之工作。
預防:人類通常經由呼吸道吸入具傳染原之空氣飛沫而得到感染, 雖然經由口腔食入傳染也有記錄記載(Benenson 1995b)。此病原存於尿液,糞便,乳汁,和特別是有蹄類家畜的胎衣,一般而言為無症狀感染。此病原耐乾燥且可長期殘存在環境中,藉由空氣飛佈散播此感染病原。此病為高風險性感染。
處理:可以血清學的方法偵測疾病急性和恢復期之間檢體內之特定 抗體包括微凝集反應(microagglutination),免疫螢光反應(immunofluorescent),補體結合法(CF),和酵素結合免疫吸附測定(ELISA)測試。可由血液或其他組織分離到病原。
犬艾利希病 Ehrilichia Canis
症狀:狗,囓齒類,與其壁蝨和跳蚤是為立克次體病原保毒者。在 野生囓齒類動物及其跳蚤和恙蟲等可發現R. akari,R. prowakii,和R. typhi ( Fox and others 1984 )。犬艾利希病(Ehrlichia canis) 只有在狗有自然感染;人類的感染是由受感染之壁蝨的叮咬所引起。在美國罕見立克次體感染發生。這些立克次體疾病的特徵是發燒,腦 炎引起之頭痛,肌肉疼痛,和因動物種類不同而異之發疹部位分布(Saah 1990)。在E. canis感染則不會有發疹現象。病媒叮咬產生之結痂見於R . rickettsia和R. akari感染。
預防:這些人畜共通傳染病在實驗室的傳播包括空氣飛沫,意外的 腸道外入侵,以及天然體表寄生蟲病媒的叮咬等(CDC-NIH1993)。
處理:立克次體疾病一般是以血清學之補體結合反應以及直接免疫 螢光反應試驗測試。由於考慮這些疾病在實驗室內之潛在人畜共通傳染,因此應該集中焦點在引進實驗室作為研究使用之捕獲的野生囓齒類或其他小型哺乳動物等或針對野生囓齒類出沒的地點等進行防治。在這些動物族群的體表寄生蟲等蟲害控制是有必要的,特 別是活動自如能夠傳播一些立克次體病原的恙蟲則要特別注意( Fox and others 1984
B:細菌性
布氏桿菌症 Brucelosis
症狀:本病藉由感染動物的體液、組織、乳汁、排泄物、子宮分泌 物及流產胎兒,經口、呼吸道、皮膚、黏膜及交配各種途徑均可達成感染。為一高度危險的傳染病。在動物引起流產、胎盤炎、睪丸炎、關節炎及膿瘍。人引起發燒、頭痛、肌痛、惡寒、頸部淋巴節腫脹、肝炎及骨髓炎。
預防:本省乳牛飼者及研究人員均有感染之記錄。從事研究宜多加 注意。牧場應定時採血檢驗,陽性者進行撲殺。避免引入帶原者。大多數的人類犬布氏桿菌病之病例是由於接觸感染犬布氏桿菌隻母狗,和胎盤所致。犬布氏桿菌也會造成菌血症延長和病原會出現在感染動物的尿液中( Mumford and others 1975 )。在實驗室內於處理或準備檢體標本過程中直接接觸皮膚或黏膜會造成傳染;空氣飛沫傳染也會使本病在實驗設施中大規模的發生。本病原由門禁入口的攜帶在動物相關傳染則仍有爭議,且暴露於本病原後之血清試驗的低發生率指出本病由此方式傳染的可能性極低。照顧處理動物的人員應穿著適當的保護衣物及落實良好個人衛生以預防感染。
處理:血清陽性者撲殺。病原分離和血清學測試顯現之抗體力價上 升是主要的診斷方法。預防措施應瞄準在排除設施中感染之動物,一旦發現感染動物應迅速移除。 寵物應做檢查是否感染。
彎曲菌症 Campylobacteriosis
症狀:本病引起動物流產及下痢 。 C. fetus 引起牛羊流產, 人的感 染例不多。C. jejuni 則會引起犬、貓、牛、猴下痢 。 主要經口感染,會造成人類下痢血便。彎曲桿菌屬(genus Campylobacter)的病原是近年人類和動物腹瀉下痢主要的原因,且極多病例也提及是由寵物和實驗動物所傳染此人畜共通傳染病。在狗,貓,靈長類,和群飼動物的盛行率研究結果顯示幼小的動物容易感染和保毒;幼小動物通常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傳播之傳染源。彎曲桿菌會產生急性胃腸病症,大多數的病例為短暫的。彎曲桿菌腸炎臨床症狀包括水樣下痢腹瀉,有時伴隨黏液,血液,和白血球;腹部疼痛;發燒和噁心和嘔吐。一般本病感染可以用特定的抑菌療法治癒。本病少見的併發症包括類傷寒徵候群,反應性關節炎,肝炎,間質性腎炎,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發燒全身痙攣,腦脊髓膜炎,與GUILLAIN-BARRE徵候群(Benenson 1995b,Blaser 1990)。
預防:檢查時應注意。本菌在低溫可長存,對冷藏食物之調理,煮熟 為宜。犬貓隻接觸後亦應例行洗手。工作人員應依賴保護衣服的使用以及個人衛生與衛生措施來預防本病的傳染。
處理:通常用病原體分離來診斷彎曲桿菌感染。雖然治療感染腸炎彎曲桿菌動物可有效控制本病感染,但是意圖
鉤端螺旋體症 Leptospirosis
症狀:本病感染源為鼠類、 囓齒動物、 家畜及野生動物。 動物感染引起貧血、腎炎、黃疸、血紅素尿及流產。 不顯性感染的動物 (如鼠)及耐過家畜會經尿液持續性排毒。 感染途徑為經皮膚、 黏膜及傷口侵入。 本省曾有販售豬肉業者感染病例。人類的臨床顯現差異性極大,從不顯性感染到劇烈的系統性病症(Benenson 1995b)。常見的特色有突發性發燒,頭痛,寒冷,肌肉疼痛,和結膜腫脹。本病其他症狀有睪丸炎,發疹,皮膚和黏膜出血,溶血性貧血,肝腎衰竭與黃疸,腦炎致精神錯亂,和肺炎。
預防:鉤端螺旋體存於保毒動物的尿液中,而感染動物經常顯現無症狀且會在腎小管帶原達數年之久。小鼠感L. bollum可終生保毒(Fox and others 1984)。經由皮創和黏膜傳染常是因為直接接觸到尿液或感染動物的組織。吸入感染空氣噴霧飛沫也是有效傳播的方式。檢查時應注意,犬及從事研究本病人員可以疫苗預防。其他家畜並不以疫苗預防。
處理:疫區應撲滅鼠類感染源,工作人員勿赤手赤足接觸水源。陽性 家畜應予撲殺。 一般犬綜合疫苗,皆有包括預防之。
萊姆病 Lymedisease
症狀:經壁蝨媒介,多發於哺乳動物,包括人、狗、貓、馬。1997年7月及9月,台灣衛生署發佈了二例人的萊姆病例。目前全台民眾篩檢血清抗體陽性反應盛行率已高達4.6%。狗感染的病症包括關節炎,突然的劇痛及跛行,發燒,昏睡,食慾不振及抑鬱,甚至侵害心、腦及腎功能。人類感染嚴重時亦可能致命。
預防:施打疫苗及杜絕壁蝨。
處理:一些廣效性的抗生素証實對疾病的早期治療有效,也有試劑可做篩檢。
D:真菌性
皮膚真菌症(皮膚絲菌症)
症狀: 皮膚真菌症的症狀會因真菌種類不同而有所不同。真菌在人與動物身上相互感染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犬小胞子菌。(2)念珠菌。(3)Artermaria屬:蟲呈環狀爬行擴散的病變,為其特徵。(4)猩紅白癬蟲:對於人類的感染力頗高,是造成香港腳的原因。(5)毛瘡白癬菌。(6)石膏狀小胞子菌。(7)隱球菌症。犬感染真菌症狀為一般皮膚病所有的症狀,小貓會出現不規則的脫毛症狀,迅速擴散。人則在手臂、足、頸部、頭部等較容易因直接接觸感染皮膚真菌症的犬貓而受到感染,會出現類似動物的真菌特有的環狀隆起之皮膚症狀。
預防: 飼養動物時,要隨時保持動物身體的清潔,如發現有皮膚異常或劇烈搔癢等狀況,應及早接受獸醫的診斷與治療。尤其在濕氣較多的梅雨期,更要注意。
E:原蟲
梨形蟲病 Giardiasis
症狀:許多野生動物和實驗動物是梨形蟲(Giardia spp.)之保毒者,然人類來源的囊蟲會比動物來源的還具感染性(Benenson 1995c)。狗,貓,和靈長類實驗動物大概是最容易感染此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國內曾在開業獸醫師家中之菲傭檢出感染Giardiasis。人類和動物有類似型式的感染。感染有可能是無徵狀的,但常見有食慾減退喪失,噁心,腹部抽筋,脹氣,和慢性,間歇性腹瀉下痢。雖然本病原罕見發病,嚴重的感染會在膽道膽管及胰管產生發炎以及十二指腸和空腸黏膜受損,造成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不良。
預防:梨形蟲病的傳染主要從是感染患者或動物排出之囊蟲經由排泄物口腔路徑所傳染。此病原駐留在上胃腸消化道,在上胃腸消化道裡活動體(trophozoites或tachyzoites)被吃入然後發育成具感染性的囊蟲。實驗動物宿主梨形蟲病的鑑定和治療應配合有效的個人衛生措施,則會減低試驗動物設施中此人畜共通傳染病之潛在傳染的機會。
處理:梨形蟲病可由人類或動物糞便檢體或十二指腸抽取物發現囊蟲來診斷。
F:寄生蟲
廣節裂頭條蟲症 Diphllobothriasis
症狀:終宿主為犬等哺乳動物。第二中間宿主為淡水魚, 含有感染性的全尾幼蟲。可經口感染人類,引起消化障礙。
預防:不生食淡水魚。
處理:做好犬排泄物的處理,找出可能感染源,加以斷絕。
犬蛔蟲症 : 內臟移行症
症狀: 犬糞便中若存在具有感染力的成熟卵時,可能會經由戶外玩耍等不慎由手經口造成感染。成熟卵經由人口中吞下後,從食道通過胃到達腸內,發育的幼蟲會到達肝臟、心臟、肺臟,隨著大循環移行到各個臟器,引起內臟移行症。
預防: 犬的蛔蟲寄生率以出生四個月之內為最高,因此,幼犬時要定期接受有效的驅蟲。另外,做好犬排泄物的處理,用餐前的洗手更是不可或缺的。
疥癬蟲症
症狀: 人或動物的固有芥癬蟲一旦感染皮膚時,不論人或動物,都會出現穿孔的隧道,疥癬蟲則以其中的細胞做為蛋白源加以吞食,使表皮產生病變,並出現發癢的症狀。人類會因直接接觸被感染的犬貓而感染,出現暫時性的發癢與丘疹症狀。
預防: 要保持動物身體的清潔,當犬貓的身體出現劇烈搔癢時,要趕緊接受獸醫的診斷,及早治療。
貓與人類到底有哪些相互的傳染病?
病毒性
狂犬病 Rabies (病毒名:Lyssavirus)
症狀:宿主範圍包括整體溫體動物。動物感染時會呈現狂躁期及痲痺期,人類亦似。臨床症狀主要出現行為異常,咽喉逐漸痲痺,吠叫聲改變,下巴下垂,流涎,最後行動失調、痲痺、抽筋而死亡。潛伏期平均3-8週(視咬傷之部位,因為病毒的體內傳染方法是依賴神經的傳導,其最終的感染部位為腦部,所以傷口離頭部愈近,潛伏期就愈短),發病後5-7天死亡。人類之臨床症狀:發病時會有焦慮、頭痛、發燒、咬傷部位有異樣感,然後會出現痲痺及患者飲水時有吞嚥困難現象,見到水即誘發喉部肌肉之痙攣,即所謂恐水現象,故俗稱恐水症,且併有精神錯亂及抽搐之情形,最後因呼吸痲痺而導致死亡。
預防:咬傷,吸入空氣中病毒顆粒,或經由黏膜進入均可感染。如何避免感染狂犬病:A.從事狂犬病相關高危險群的工作人員(獸醫、研究人員、野生動物研究人員、捕狗人員)應事先接受預防注射,並每年確定抗體力價,以確保本身安全。B.赴狂犬病疫區洽商及旅遊應避免被溫血動物咬傷或舔舐傷口。C.預防寵物感染狂犬病即是保障自己的健康,故應為寵物定期注設動物用狂犬病疫苗,切勿隨意棄養寵物,另進口的動物需經檢疫,故切勿飼養走私動物。
處理:疫區及非疫區發生應採撲殺為原則,故畜主應每年確實做好犬貓預防注射。本病主要經由動物咬傷傳染,遭動物咬傷時應視咬傷情況送醫治療,依據醫師診斷,施予預防破傷風及其他細菌感染的防護措施。如果被貓、狗咬傷,依現行法令,可要求畜主將該動物送合法之動物醫院繫留關察十天,取得證明,如果動物未發病,人就不會感染狂犬病毒。台灣是非狂犬病疫區,原則上不必施打人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疫苗。如果被狂犬病動物咬傷,應先以消毒水洗清患部,再在患部注設免疫球蛋白,同時進行不活化疫苗注射。
壁虱性腦炎 Tick-borne encephalitis
症狀:本病毒屬黃病毒科,由壁虱媒介,但喝入感染羊之生奶也會經口傳染。人感染會引起雙峰性發燒及腦炎。
預防:在本病流行地區會由犬、貓與壁虱形成一個感染環。自然宿主為小哺乳類動物及鳥。懷疑時應進行家畜及野生動物血清學調查,早期發現感染源。
處理:在流行疫區泛開墾使野生小動物之密度降低,減少病媒吸血源,同時進行撲滅壁虱的工作。
Q型熱 Q Fever
症狀:Q型熱是由立克次體病原Coxiella burnetii所引起。C. burnetii 分布遍及全世界永存於兩個交叉循環感染--在家畜及野生動物和 壁蝨。感染在家畜內廣泛的循環,包括綿羊,山羊,和牛。貓,狗,和家禽也會感染(Fox and others 1984)。在全美國綿羊感染的盛行率是相當高的,且綿羊是實驗動物設施中發生這種疾病最主要的動物(Bernard and others 1982)。然而,Q型熱發生在人類一人死亡的案例是病患暴露在臨盆母貓及其小貓環境中,而暴露在兔子之病例指出在實驗室環境中不應忽視其他動物是感染此疾病可能的來源。人類病患在病程及嚴重性等差異非常大,甚至可能發生無症狀感染。此病通常有突發性發燒,寒冷,後腦頭痛,虛弱,身體不適,和盜汗。在一些病例,發生乾咳肺炎,胸部疼痛,和其它少見症狀。同時也有急性心囊炎和急性或慢性肉芽腫性肝炎的報告。先天性心瓣膜缺損或者心瓣膜缺損修補會發生心內膜炎,且病情常延伸超過一個月甚至數年,最後造成重發性系統性感染。大多數Q型熱的病情會在兩週內痊癒。有心瓣膜疾病的人員不應從事具有C . burnetii之工作。
預防:人類通常經由呼吸道吸入具傳染原之空氣飛沫而得到感染, 雖然經由口腔食入傳染也有記錄記載(Benenson 1995b)。此病原存於尿液,糞便,乳汁,和特別是有蹄類家畜的胎衣,一般而言為無症狀感染。此病原耐乾燥且可長期殘存在環境中,藉由空氣飛佈散播此感染病原。此病為高風險性感染。
處理:可以血清學的方法偵測疾病急性和恢復期之間檢體內之特定 抗體包括微凝集反應(microagglutination),免疫螢光反應(immunofluorescent),補體結合法(CF),和酵素結合免疫吸附測定(ELISA)測試。可由血液或其他組織分離到病原。
貓抓熱 Cat-Scratch Fever
症狀:巴東體(Bartonella henselae)是新近描述之立克次體,直接與貓 抓熱與血管瘤桿菌(bacillary angiomatosis)有關,在不相關的情形下通常於患者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時,因免疫力下降使此病原增生發育 (Koehler and others 1994)。此革蘭氏陰性,多形性病原有在細胞內生長的偏好以及顯現產生慢性,無徵狀的菌毒血症,特別是在較年幼的貓持續至少2.5個月且有可能達17個月之久。曾在叮咬感染貓之跳蚤體內分離到此病原,且顯示跳蚤能夠傳播此病原給貓。此發現說明跳蚤可擔任動物疾病傳染的媒介(Chomel and others1996)。一個最近的盛行率調查的結果指出約40%的寵物和收容的流浪貓之血液培養檢查出有病原陽性的反應以及13家飼養貓之6家中至少有一隻陽性反應的貓(Koehler and others1994)。雖然貓抓熱通常與幼貓抓傷或咬傷有關,但仍牽連其他動物,包括狗,猴子與刺蝟豪豬等。(Goldstein 1990b)。此疾病在人類確實之發生率 仍未知;估計每年每100,000人有2.5病例(Groves and others1993)。 此疾病病原由四肢皮膚入侵,通常是由單隻手或者前臂開始。數天後小紅斑出現在入侵部位,接著形成水泡及結痂。患部在幾天至一個星期內會痊癒消失。數星期過後,出現局部淋巴腺病變,經常發生於個別的淋巴結且會持續數月。有時候會發生淋巴結的化膿。同時也出現發燒,身體不適,食慾喪失,頭痛,和脾臟腫大。其他,較不常出現的併發症包括結膜炎伴隨眼周圍眼臉的淋巴腺病變,中樞神經系統症狀,骨質溶解病變,肉芽腫性肝炎,和肺炎等。貓抓熱會發展成嚴重系統性或者再發性感染使宿主免疫力下降而威脅到宿主生命。此種嚴重的病例讓人聯想起,發生在HIV感染病患血管瘤桿菌病(bacillary angiomatosis)的症狀情形。
預防:罹患此病的病患,有75%病歷報告是被貓咬傷或抓傷,且超 過90%病歷報告顯示與暴露在飼養貓的環境之下有關係。此疾病大多數的病例出現在每年九月和二月以及疾病發生高峰期的十二月份( Fox and others 1984 )。使用適當的技術處理貓以及穿著保護的衣服將可降低工作人員暴露到貓抓熱病原的可能性。
處理:需要從血液、受傷皮膚或活體生檢檢體等分離致病病原,來 作為貓抓熱決定性的診斷。大部份的醫生經由臨床症狀,是否有接觸貓之病歷,由感染組織無法分離到其他細菌,與利用淋巴結生檢之組織病理檢查等作為診斷依據( Groves and others 1993 )。發現許多病患之血清學測試之R. henselae間接螢光抗體試驗為陽性反應。臨床試驗已指出抗生素的治療能用於消除貓的帶原性(Koehler and others1994),但現今偵測帶原者狀態確實有困難,因此徹底預防此病似乎仍不可能。同時也應落實控制跳蚤措施(防蟲計畫)。
沙氏桿菌症 Salmonellosis
症狀:本病藉污染畜產品而經口傳染。可感染各種溫血及冷血動 物。動物以發熱及下痢為主。人為發燒、嘔吐、水樣下痢,重者可見黏液血便。沙門桿菌屬之腸炎性感染分布遍及全世界之人類和動物之中。在實驗動物種類中,許多來源之囓齒類是為無沙門桿菌屬感染,那是因為成功應用隔離**作剖腹技術以及加上嚴厲的管理來消除並防止動物再度受病原污染。飼料的滅菌有助於實驗動物之沙門氏菌的控制。然而,儘管努力排除實驗動物族群之沙門氏菌,經由污染之飼料,其他環境污染來源,使得沙門桿菌屬帶原者繼續傳播病原以及成為其他動和動物飼養管理人員之感染源。近來的調查結果顯示在隨機動物來源的採樣,狗和貓感染盛行率剩下大約 10%(Fox and Lipman 1991)。沙氏桿菌在進口的靈長類的感染則繼續時常有記錄(Tribe and Fleg 1983)。 沙門氏菌感染幾乎到處存在爬蟲類之中;於1970年代,烏龜(甲魚)感染沙氏桿菌是一個主要公共衛生的考量問題,最後是經由限制買 賣活烏龜(甲魚)卵或殼長10.2公分活的烏龜(甲魚)限用於研究機構科學或教育用途使用等措施控制了沙門氏菌之蔓延。鳥類來源常是人類食因性沙門氏菌症的原因且鳥類應被視為實驗動物設施中人畜共通傳染病可能傳播的來源。沙門桿菌屬感染產生急性發燒熱病腸炎(enterocolitis);敗血病和局 部感染產生繼發性併發症( Benenson 1995b ; Hook 1990 )。局部感染可發生在身體的任何組織中,因此本病會顯現不同症狀。許多宿主因子與本病的惡化有關,包含幼兒,老年,愛滋病,組織新生(neoplasia),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ve)療法或其他衰弱狀況,胃 酸缺乏,胃腸外科手術,或先前或目前廣效性抗生素治療等因子皆會使得沙門氏菌症狀惡化。
預防:原則以消除帶菌者, 杜絕本菌污染食品、阻斷食用的 污染途徑。工作人員應依賴保護性衣物的使用以及個人衛生,與衛生措施等來防止本病的傳染。
處理:找出並消除病源。徹底處理畜牧糞尿廢水。提高畜舍的衛生 管理。經常以標準微生物技術分離病原來進行感染的診斷。相同病原的共同分離是以適當的分子生物學和分子傳染病學來決定,以用來確認可疑動物是否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傳播來源。若可能的話,於實驗動物設施中使用已確認非沙門氏菌保毒動物,和個別動物進 行微生物篩選或對動物族群進行沙門氏菌的檢體抽樣,以及分離病原和消除帶原動物等有助於從實驗動物設施中排除病原。使用抗生素治療沙門氏桿菌感染動物作為實驗動物設施中控制病原之手段可能不是很有效益的;因為抗生素治療會延長傳染週期(Benenson 1995b3)。
巴氏桿菌症 Pasteurelosis
症狀:本病菌 (Pasteurella multocida) 感染人類主要透過犬、 貓咬抓之 創傷造成。 若人類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時,亦會由吸入感染。犬、貓本身為不顯性感染 。家畜以肺炎為主。人類以局部化膿,呼吸道感染,骨髓炎為主。
預防:保定及檢查時應注意。動物目前有疫苗可用。
處理:找出感染源加以治療。
皮膚真菌症(皮膚絲菌症)
症狀: 皮膚真菌症的症狀會因真菌種類不同而有所不同。真菌在人與動物身上相互感染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犬小胞子菌。(2)念珠菌。(3)Artermaria屬:蟲呈環狀爬行擴散的病變,為其特徵。(4)猩紅白癬蟲:對於人類的感染力頗高,是造成香港腳的原因。(5)毛瘡白癬菌。(6)石膏狀小胞子菌。(7)隱球菌症。犬感染真菌症狀為一般皮膚病所有的症狀,小貓會出現不規則的脫毛症狀,迅速擴散。人則在手臂、足、頸部、頭部等較容易因直接接觸感染皮膚真菌症的犬貓而受到感染,會出現類似動物的真菌特有的環狀隆起之皮膚症狀。
預防: 飼養動物時,要隨時保持動物身體的清潔,如發現有皮膚異常或劇烈搔癢等狀況,應及早接受獸醫的診斷與治療。尤其在濕氣較多的梅雨期,更要注意。
寄生蟲性人畜共通傳染病
原蟲
弓蟲症 Toxoplasmosis
症狀:弓蟲(Toxoplasma gondii)是一種球蟲寄生蟲廣泛分布在全世界溫血動物之中。野貓與家貓是唯一決定性的宿主:他們經由中間宿主一隻傳染過另一隻。中間宿主,包含人類,能夠從只在感染貓的糞便中出現的oocysts或者經由食入感染的bradyzoites或者另一染動物包在組織中的囊狀cystozoites獲得感染。各種動物均可感染, 經口、胎盤、輸血傳染為主。 引起發熱、 肺炎、心肌炎、腦炎、脈絡膜網膜炎流產。弓蟲病一般會產生無徵狀或溫和感染,發病症狀為發燒,肌肉疼痛,關節疼痛,淋巴腺病變,與肝炎(Benenson 1995b)。弓蟲感染會嚴重影響孕婦以及免疫失調的患者。孕婦感染弓蟲,迅速分裂之活動體(tachyzoites)能會在血液循環中流竄,並穿過胎盤感染胎兒。在妊娠初期,胎兒的感染會造成死胎或視網膜炎,腦部受損,發燒,黃疸,發疹,肝脾腫脹,和生產或產後全身痙攣。懷孕後期胎兒遭感染會造成溫和或次臨床症狀遲延顯現性疾病,如再發性或慢性視網膜炎(chorioretinitis)。免疫抑制患者感染弓蟲之症狀特徵為斑丘疹,肺炎,骨骼肌肉病變,心肌炎,腦部症狀以及死亡。
預防:造成感染是由於吃入遭貓糞便所污染且含有感染的卵囊體(oocysts)之食物,水,或其他來源。未烹調或未煮熟的肉品,特別是豬肉和牛肉,是人類感染重要的來源。屠宰肉品嚴格檢查,勿生食肉類,食肉必須完全冷凍,徹底加熱。注意處理貓糞卵囊的排出。對孕婦有直接之威脅,應對家貓實施篩檢工作。
處理:找出感染源加以治療或摘除。
隱胞子蟲病 Cryptosporidiosis
症狀: 隱胞子蟲(Cryptesporidium spp.)分布世界各地且可在許多動物種類包括哺乳動物,鳥類,爬蟲類,與魚類等發現本病原(Fayer和Ungar1986)。交叉感染試驗研究顯示許多隱胞子蟲病原缺少宿主專一性(Tzipori 1988)。在實驗動物中,羔羊,仔牛,豬,兔子,天竹鼠,小鼠,狗,貓,和靈長類等皆能感染隱胞子蟲。隱胞子蟲病常見於年輕的動物,特別是反芻獸和仔豬。隱胞子蟲(Cryptesporidium spp.)分布世界各地且可在許多動物種類包括哺乳動物,鳥類,爬蟲類,與魚類等發現本病原(Fayer和Ungar1986)。交叉感染試驗研究顯示許多隱胞子蟲病原缺少宿主專一性(Tzipori 1988)。在實驗動物中,羔羊,仔牛,豬,兔子,天竹鼠,小鼠,狗,貓,和靈長類等皆能感染隱胞子蟲。隱胞子蟲病常見於年輕的動物,特別是反芻獸和仔豬。
預防:隱胞子蟲病是由排泄物口腔路徑所傳染,其可污染包括水,飼料,和空氣(Soave and Weikel 1990)。很多人類的病例包括人與人間傳染或次臨床感染的再度活化作用感染。一些本病的發生是與表面水污染有關;Milwaukee威斯康辛州一個最近的水衍生性流形病,感染人口相信超過370,000人(Dresen 1993)。本病對處理動物人員的人畜共通傳染文獻有記載,包括一個最近隱胞子蟲病的報告指出其感染者為處理靈長類幼畜之工作人員;此說明這個人畜共通傳染病在實驗動物飼養環境之重要性(Anderson 1982; Miller and others 1990; Reese and others 1982)。
處理:隱胞子蟲病是由糞便以免疫螢光或特殊染色技術檢驗隱胞子蟲來診斷( Seave and Weikel 1990 )。因為此蟲有間歇性隱藏,因此需要許多檢體提供檢驗。落實個人衛生可有效預防本病之傳染。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本病的感染。
梨形蟲病 Giardiasis
症狀:許多野生動物和實驗動物是梨形蟲(Giardia spp.)之保毒者,然人類來源的囊蟲會比動物來源的還具感染性(Benenson 1995c)。狗,貓,和靈長類實驗動物大概是最容易感染此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國內曾在開業獸醫師家中之菲傭檢出感染Giardiasis。人類和動物有類似型式的感染。感染有可能是無徵狀的,但常見有食慾減退喪失,噁心,腹部抽筋,脹氣,和慢性,間歇性腹瀉下痢。雖然本病原罕見發病,嚴重的感染會在膽道膽管及胰管產生發炎以及十二指腸和空腸黏膜受損,造成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不良。
預防:梨形蟲病的傳染主要從是感染患者或動物排出之囊蟲經由排泄物口腔路徑所傳染。此病原駐留在上胃腸消化道,在上胃腸消化道裡活動體(trophozoites或tachyzoites)被吃入然後發育成具感染性的囊蟲。實驗動物宿主梨形蟲病的鑑定和治療應配合有效的個人衛生措施,則會減低試驗動物設施中此人畜共通傳染病之潛在傳染的機會。
處理:梨形蟲病可由人類或動物糞便檢體或十二指腸抽取物發現囊蟲來診斷。
中華肝吸蟲症 Clonorchis Sinensis Infection
症狀:第二中間宿主為淡水魚, 具有感染性的囊狀幼蟲。 經口感染動物及人類。造成腹痛、下痢、膽管炎、膽囊炎、肝肥大硬化。
預防:本省有多起食淡水生魚片感染病例。勿生食淡水魚,。犬、貓、鼠為自然飼主,注意其管理。
處理: 阻斷其生活史,如撲滅螺絲,勿將人及動物排泄物引入養魚池。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